我在北京度过了6个春天。现在,第7个春天正向我走来。 我是2016年夏天来北京住下来的,刚来时,即使在春夏秋三季,见到蓝天白云也是稀罕事。这几年,眼见北京的空气质量一年比一年更好了,让人心情也跟着清爽起来。 印象较深的是前两年的春节。大年初一我出门遛弯儿去,其时立春刚过,灿烂的阳光照在街头的大红灯笼上,温暖而喜气盈盈。溜达到中关村南大街路东边的一个小花园,见玉兰花的花苞已经饱胀,急着要开放的样子。遍地是叫不出名字的野菜,也是要泛青的模样。高高的白杨树,紫红的花萼,只待一场春风,就要破壳吐絮了。远处的垂柳,参差披拂,鹅黄中透出几分若有若无的绿意。空气清新透明,弥漫着万物复苏勃发的春之气息。春光明媚,这个小学课本上的词语,今天才真切地感悟了。 眼前的美景,让我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马路对面就是友谊宾馆,屋顶上方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浮着几大朵雪白的云,向南缓缓移动。这样纯粹的蓝天白云,通常会出现在北京的秋天,早春时节看见如此景致,不由一阵惊喜。不知为什么,脑海里冒出来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举办时的情景。当时,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著名诗人徐迟,就下榻在友谊宾馆。大会筹备组想借徐诗人的如椽大笔,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正因病住院的郭沫若起草一篇大会闭幕词。电话打给徐迟,豪情万丈的诗人一口答应下来:明天来拿吧!第二天,大会工作人员按时取走了稿子,但也许是稿子浪漫气息太浓郁了,稍欠中规中矩,最终未能被采用,只好另请人操刀。后来这篇,就是传颂一时的《科学的春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春之序曲。春天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当年我读着《科学的春天》时,还是一个坐在教室里的青年学生,一晃又是40多个春天过去了! 北京的春天,万木争荣,百鸟争鸣。可是,当我听到大雁的叫声,仍然觉得分外熟悉而亲切。2022年惊蛰前一天,也是人们看重的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大大小小的理发店,生意会突然红火起来。也有理发师在路口支摊:老年人10元,青年人20元。我正在观察着街景时,突然听见天上“嘎!嘎!嘎!”的叫声,只见一行排着人字形的大雁向西北方向飞去。“大雁不过二月二,小燕子不过三月三”。这是故乡的一句时令谚语。说的是,大雁北归的日期,一般来说晚不过二月二。小燕子南来的日期,早不过三月三。此时离小燕子的到来,尚需时日。没想到,这句谚语,在北京这样的都市的上空,竟然也得到了验证。 2022年冬天,北京城区连一片雪花也没有飘落。有人说,2022年,北京城没有下过雪。也许是人们健忘,这一年雪是早早地就下过了,而且还是北京并不多见的大雪。2月4日立春之后,下了一场大雪。3月20日春分之前,又接连下了两场大雪,雪几乎不停地整整下了两天一夜,积雪深可没脚踝。2月18日雪后放晴,北京城银装素裹,美丽如春天的童话。那天下午,幼儿园放学了,小朋友一个个像欢快的小鸟儿,欢呼着、飞跑着、嬉闹着,踏雪、滚雪球、打雪仗,忘情地在雪地上打滚儿。这一场春天即将过半时的好大春雪,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 清明前后,北京的春天美到了极致。东风暖,西山近,小燕子南来,大雁早已北归。吹面不寒杨柳风。杨花飞絮纷纷扬扬飘过,紧接着又是柳絮随风起舞。玉渊潭的樱花,北土城元大都遗址的十里海棠,蓟门桥头雪白的洋槐花,吸引着成群结队的游人,也引来了小蜜蜂嘤嘤地歌唱。景山、北海、大钟寺,都有品种多样的牡丹,朵朵雍容华贵,花期错落有致,能开过谷雨,甚至临近立夏。 北京春天的脚步,总是匆匆又匆匆。二十四番花信风次第吹过,待到老城胡同四合院里老枣树枝头挂满金黄色的小星星,钟鼓楼东北角那棵百年大楝树叶间吐出细密的紫蓝色花蕊时,春天就要过去了。爱不够的北京的春天,你好,你怎么就不能稍稍放慢一点脚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