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诗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平时去颐和园,对这两句诗没什么感觉。有一回遇到了蒙蒙细雨,对昆明湖的印象才突然深刻起来。 远方远远地,春雷扇动着翅膀,似远又近,似近又远,从云深处飞来,从湖面上滚过,最后一个鱼跃,扎到跳跃着的湖水中去了。烟雾迷漫处,解人意的雨珠似一幅轻纱飘来飘去,轻轻地笼罩了湖畔秀美的万寿山。 昆明湖的面积占了颐和园的3/4。万寿山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蝙蝠,衔哺着好像一只大寿桃形状的昆明湖,寓形隐意,万福万寿。在这细雨飘拂之际,万寿山的倒影又似乎更像一条青黛色的蛟龙,在宽阔的湖面回旋腾跃,天上有仙云袅袅,地下有仙乐飘飘!这美好的风景像罂粟,它令人上瘾。 1927年6月2日,大学者王国维先生在这里投水而死。今天面对着清澈的湖水,我的眼前忽然出现了老先生的憔悴面容和瘦弱身影。长眠在这么美的一片湖水里,对老先生而言,或许也果真是得其所哉了吧?若现在是月夜,是一个满月朗照的透明之夜,来到这里看水,一定更是美到不能言。老先生干干净净的灵魂,浴着这么美的清水,凌波而舞也好,把酒长吟也罢,该是多么逍遥而飘逸的境界啊……联翩思绪之中,雨渐渐停了,彩虹架起天桥,和湖上的石桥比美。灿烂阳光之中,万寿山南麓的排云殿建筑群,那一片金黄色琉璃瓦顶,在郁郁葱葱的松柏簇拥下,似众星捧月,溢彩流光,真正是金碧辉煌的皇家景色。 我是从颐和园的东宫门进来的,宫门内外南北对称建有值房及六部九卿的朝房。由宫门进入仁寿门,是大清朝的帝后们处理政务的仁寿殿。仁寿殿往西北走,有慈禧太后看戏用的德和园大戏楼,再往西数十米,有慈禧太后的寝殿乐寿堂。当年在这颐和园里叱咤风云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等大人物们,如今正在大大小小的荧屏上的电视剧中热闹着,但也只是在荧屏上热闹罢了。这些大人物们的旧荣华,我不太感兴趣,所以未及细看,就匆匆离开了。轰轰烈烈的帝王将相,人间的一停驻,也只是时光老人的一弹指一凝眸而已。无论如何绮丽繁华,均只是一现昙花,就如同转瞬即逝的昆明湖水上的波浪一样缥缈、一样仓促。 颐和园传说是慈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修建的。翁同龢在日记中讽刺道:“盖以昆明湖易渤海,万寿山换滦阳也。”“渤海”指北洋水师的主要防区;“滦阳”是承德的别称,指实际是修建类似避暑山庄一样的行宫别馆。作为老佛爷颐养天年之地,这里见证了中国近代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惨遭洗劫,1902年又进行了重修,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标识,并被游客们当作网红打卡胜地。 沿着云辉玉宇牌楼,向万寿山爬去,这条路的景致非常好,令人留恋。在精巧的山路上,绿叶轻拂着我的衣襟,迎面吹着悠悠的清风,夹着野花的清香。静悄悄除了风涛声外,便是耳边响着数不清的啼尽苦乐忧欢的鸦儿雀儿,周围环绕着阅尽千古沧桑的苍松古柏……回望碧青的湖水,波上由风吹起一弧一弧的皱纹,就如一篇又一篇五线谱,散漫的游船点缀其间,如同音符在跳荡着。 顺着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颐和园》那篇课文写到的登山路线,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再仰望山巅的智慧海,重廊复殿,气宇轩昂。在此远眺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一样,蜿蜒曲折,似真似幻。堤上的六座桥梁,巧夺天工、各具风姿。浩淼烟波中,秀丽的十七孔桥更是偃月苍龙一般,枕在水波上做着那些圆圆的大梦。青色的拱门,恰恰笼罩在那彩霞灿灿的倒影之中。底下有碧绿的水,潜游着素橘的红色,像燕掠般在水面上轻盈地穿插着,真有妙不可言之趣。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真个似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而各种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疏星一样撒在万寿山周围,而山脚下那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根红线,把各种各样珍珠般的建筑以及青山、碧波,匠心独具地连缀在一起,项链一样。 万寿山北麓,别是一种风光。花木扶疏,松柏蔽日。山脚下,清澈的湖水随山形地势汇成一条舒缓宁静的河流,引着一路诗情,蜿蜒而去。在河的中游可以看见模拟江南水肆建造的万寿买卖街铺面房,漾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和人间烟火味道。水尽处,可以看到如琴如瑟的淙淙溪流,躲到谐趣园里去了。因了刚才的细雨的滋润,这水声听着就像一个系着小铃的小鹿儿,在园子里捉迷藏般欢快地奔跑着,清亮亮特别好听。 我望望云彩中的太阳,依然含着羞涩、露着半面犹犹豫豫地望着我们微笑。我也想写一首关于阳光和雨点的诗了。之所以迟迟没有动笔,是因为我的梦魂,依然徜徉在那高达41米的佛香阁里——金丝镶边的感慨、棉麻质地的叹息、粉色软缎般的赞赏、白色真丝般的迷恋,像是刚从往事里走出来的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