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故乡四季分明,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神通妙相。就像眼下这时刻,是进入“三九”的第二天,俗话说“三九四九,尖刀不入土”,可是眼前的山脉,仍是青葱一片。河流虽然瘦了,但波纹漾处,仍是澄碧。更有妙处,是生于河谷的晨雾,它弥漫着、浮升着。因为它,树木成了烟林,山峦成了烟峦,幻化如仙界,美丽而岑寂。现在,我正穿过烟峦中的烟林,来到了王家界。 楚地的语言,有自己的源流与独特的表达,我们称孤峭的山峰为尖,称幽深的山谷为冲,称山中的坡地为塝,称河边的田畴为畈。至于界,除了与北方方言中的边界、界别之意互通,还有着高山收束之意,其四周高山如展,中有田野如盆之地形,如黄洋界、张家界等等。若地名中带有界字,不需要解释,楚人都会明白这地方,一定是省县交界处,也是岩角峥嵘之地。 从地理上说,王家界正是这样的地方,它既是吴头楚尾之地,又是江淮分脉之处,站在分属鄂皖的英山与岳西两县交界处,仅一步之遥。英山的水流到了长江,岳西的水流向了淮河,重峦叠翠似为一体,然橘枳之分,自此始矣。 2 英山县名,一得益于王家界内的一座名叫英山尖的山峰。在大别山逶迤的山脉中,带有历史记忆或地理标识意义的孤峭峰头,应该在百座之上,但以尖命名的,大概只有三座。公元前四五世纪,楚国处在强盛的扩张时期,灭掉的大小方国有几百个,其中就有英国、六国。英国就在今天的英山(但比现在的英山的版图要大),六国即今天的六安。在春秋时期,英六连称,都是小方国。英山最早的历史,就要追溯到这个小方国了。县名的第二个来源,就要追溯到英布了。英布是六安人,生于秦而建功于汉。他从小就卓尔不群。往好处说,叫见义勇为,往坏处说,叫横行乡里。由于行侠仗义,抗拒官府的事必不在少数,由此而受到秦制的黥刑(就是刺面),他因此也被人称作黥布。秦始皇修长城,造骊山,在全国选调数十万民工,得黥刑者概莫能免,英布也因此成为北上的民伕。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后,英布这一批流民也就趁势作乱。传说他此时带着英六流民,到了英山尖结寨抗秦,从而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为壮丽的十年。 他先从项羽南北征战,结束了暴秦统治,还打得刘邦遍地找牙,后经高人策反,他又改投刘邦,依汉击楚,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无论是追随项羽,还是投靠刘邦,英布都战功赫赫。因此,项羽封他为九江王,刘邦封他为淮南王。史有定评的三大名将,他是其中之一,其他两个是韩信、彭越。 狡兔死,走狗烹,当刘邦坐稳了帝座之后,这三大勇将都被那位汉高祖悉数剪除。三人的罪名都一样:谋反。英布死在番县(即今天的江西鄱阳县),刘邦旨令要将他大卸八块。 现在,英布墓一共有三处,六安城中有一处,葬的是头颅;王家界有一处,葬的是身子;殒命之处的鄱阳县还有一处,是一座衣冠冢。 3 我小时候即听说,英布墓在英山尖下。上世纪90年代,王家界村委会在原址上重修了英布墓。我来王家界的第一站,即是来看这座新修的英布墓。 墓址是盆地上一个小小的山峁,从正门上来,有二十几级台阶。该处名叫金盆架,周围的几棵古松应为旧植。墓碑朝着东南,巍峨的英山尖在其右,墓之两侧的廊庑上,立了几通碑,均为新制,刻着淮南王的事迹。社稷人物,大约分为两种:一种创造历史,一种影响历史。英布显然是后者,相比于他生前的轰轰烈烈,这墓还是显得寒碜。 在墓前徘徊,我想到两件事。 一是英布的身子为何葬在这里?鄱阳是他的殉难处,杀他的仇人在那里,显然不能葬其肉身,只能是一个衣冠冢,以志其事;六安是他的出生地,葬其头以示归乡,亦是合理的安排;身子葬在英山尖下,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是他揭竿抗秦,啸聚山林之地。古人有诗“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个身可不敢乱葬,能葬处,一定是他一生中最不可忘怀的地方。 由是,我又想到了第二个问题,英山尖地名的由来,既有古英国之英,也有英布之因,两“英”加持,则成了县名的不二之选。再就是王家界,这个面积只有2.75平方公里的自然村,人口亦不满五百,并没有一家姓王的,那为何要叫王家界呢?原因在英布,他一生有两个王号,一是九江王,二是淮南王。死后身葬于此,于是,后人述其事,便以王家界尊之。王家界,即是拥有双王称号的英布长眠之地。 英山尖与王家界两个地名,揭示了一段已被人们遗忘的历史。 4 从地形上看,王家界的确是一个高踞山巅的世外桃源。从东河的河谷中上来,几度盘桓,山路抬升,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车子从一处被劈开的山崖里钻进去,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地势一下子开阔了,薄雾中的阳光也好像被重新过滤了,显得如此明亮,如此静谧。 英布虽遭横死,但葬身之地还是选得不错。论山水之清幽,这里是一处难得的归隐之地。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也曾是风云之地。 有几则关于英山尖的历史记述,分录如下:1266年(南宋时期),罗田三吴乡人(今属英山县)段朝立结寨于英山尖,召聚乡民据险阻止蒙古阿术军进犯蕲黄,宋度宗嘉之。次年,段朝立请割罗田直河乡、三吴乡建英山县,得到宋度宗批准,并委段朝立为首任知事。建县之初,隶属蕲州府,后改属六安州。 这则记述了英山县建县的原因。是因为英山结寨,该处乡民在段朝立的带领下据险抗击进犯蕲黄的蒙古军队。段朝立是一位颇有统御才能的乡绅,根据家乡这一片山林僻远,县政无法有法有效管辖的特殊原因,提出从罗田、蕲春两县各划出两乡建设一个新县,宋度宗立刻同意。因为英山尖的原因,新建之县便被朝廷命名为英山县,段朝立也成为英山县的首任知县。 由古英国以及英布的原因,才有了英山尖这个地名。然后,又因为英山尖而诞生了英山县。 再录一则:南明赖以抵御清兵南下,帮助收复失地,特于顺治六年(1649年)令石坡王朱统琦派英山尖寨长张福寰联络蕲黄四十八寨共举抗清义帜。 从抗元到抗清,英山尖都义无反顾地成为前哨阵地。英山县的慷慨悲歌之士,显然都有着岳飞那种“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烈士情怀。 5 王家界我来过,英布墓也是第二次看,但英山尖却是第一次登临,甚至可以说,我此次来,主要是为了攀登英山尖。 英山尖有一个石头砌成的山寨,最早的历史可溯源于英布所处的秦末汉初。但今天的山上所见的山寨,则应该是南宋初年的建筑。经过元、明、清三代,时有毁弃又时有恢复。民国之后,英山尖山寨也时有红军出没。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里才完全倾圮。沿着山脊蜿蜒的小路,走到海拔1080公尺的松楸林中,我看到了残存的石门与城墙,墙外是青石台阶、一条入寨的古道,门内,杂草丛生,连荒径都没有了,松、杉苍绿,杂以密匝匝的灌木,别小瞧这倔强的干枯的灌木,一到春天,一场春雨后,它们都会“满血复活”,为这山坡,喷发出掀天揭地的姹紫嫣红。这灌木,就是被称之为“革命之花”的映山红。 有那么一小会儿,我坐在古道的石阶上小憩。正午的阳光真好,该这个三九天穿的羽绒服显然穿不住了,我只穿了一件夹克,我真想躺在干枯的松针上小寐,穿越到古代,去见见英布、段朝立……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但,我得回去了。 历史中的王家界是厚重的,现实的王家界依然如世外桃源。离开时,我再次眺望刚刚攀登过的英山尖。想象中,当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来时,这里还会有什么变化。 归来路上,兴不能尽,又吟诗一首:“又到王家界,严冬宛若春。江淮分脉处,吴楚路如藤。石蟒青岚卧,英山紫气蒸。淮南王墓在,鸡犬且为邻。” (熊召政,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