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阅读文章时,看到有人将湖南会馆的地址写成“烂漫胡同路西101号”。文章把“烂缦胡同”又一次写成“烂漫胡同”。近几年,笔者发现这个错误出现了不下二三十次,为什么把胡同名字写错呢?一个是马虎,另一个是不大懂得该胡同的历史。 该胡同为什么命名“烂缦”呢?据北京市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北京文史》(第三期)中的一文介绍:“民国初曾经时兴唱过‘卿云烂兮,糺缦缦兮’的国歌,‘摘’了其中的字而改了胡同名。” 不过,在《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中却是这样介绍的:“光绪末年与宣统间图,皆标为烂缦胡同至今。”由此可见,清朝末年,就有了烂缦胡同之名。 烂缦胡同位于牛街街道办事处辖域东部、广安门大街东端南侧,呈南北走向,胡同北头是菜市口大街,胡同南端是南横街。辽代时期,这里是城东垣护城河所在。《日下旧闻考》记载:“京师二月淘沟,秽气触人,南城烂面胡同尤甚,深广各二丈,开时不通车马,此地在悯忠寺东,唐碑称寺在燕城东南隅,疑为幽州节度使故壕也。”文中烂面胡同指的就是烂缦胡同。为什么“秽气触人”呢?因为这里几百年来是北京城东边城墙外的护城河,各种杂物积压形成秽气。据《宣南鸿雪图志》记载,烂面就是指沟中烂泥。 虽然环境不是很好,但在旧时,这里会馆众多,如湖南会馆、湘乡会馆、济南会馆、东莞会馆、江宁郡馆、宁羌会馆等,因此烂缦胡同是名人荟萃的地方。康熙时武英殿大学士王顼龄、乾隆时的史贻直、文渊阁大学士嵇璜、查礼、毕沅以及后来的翁方纲、爱国诗人龚自珍,还有京剧作家陈墨香、表演艺术家高庆奎等人都曾居住在这里。 如今改造后的烂缦胡同北口路东第一间,红色大门、路牌64号就是陕西宁羌会馆,门口还有上马石。该会馆旧门牌为79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兴建,由旅京同乡王朗轩等几人筹资购建。 胡同中影响最大的会馆则是101号湖南会馆。它位于胡同路西,兴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个院落共八十余间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十二年(1923年)编撰的《北京湖南会馆》载:“馆共三十六间,内设戏台一座,文昌阁楼一座,东厅署、望衡堂、西厅及中庭均横敞,为平时集合之所。” 该馆初为湖南进京举子安顿之所,民国后渐成为湖南同乡人旅居的邸舍。 1912年12月,由北洋政府陆军、海军组成的社会团体“武学社”在此召开成立会。与会者151人推举黎元洪为名誉会社长,郑汝成为会长。 1917年李大钊以“亚细亚学会”名义在此组织一次讲演会,邀请讲演的有张申府、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李石曾等人。张申府在回忆文章中记载:蔡元培先生的讲演“最生动,口齿最清楚,博得了听众的好评……这次讲演会的规模是很大的,听众很多,整个湖南会馆都挤满了。” 关于湖南会馆的历史,最令人熟知的是毛泽东于1919年至1920年期间曾在此居住。这是他第二次来北京时的住所。当时,湖南会馆举办“湖南各界驱逐军阀张敬尧大会”,毛泽东在会馆南侧的戏台上,面对上千名湘籍人士发表激动人心的讲演。 1998年2月华文出版社出版《神州轶闻录:民俗篇》中有一篇《湖南会馆杂忆》的文章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清末翰林院编修、民国首届议员陈梅生寓居于湖南会馆。这篇文章的作者,因为素喜丹青,少时与陈梅生的儿子陈少梅交好,因此得以几次进入湖南会馆,也见到了陈少梅的父亲陈梅生老先生,“须髯飘飘,慈眉善目,人极开明。”陈梅生告诉他,湖南有一些青年,抱负非凡,办事极干练,然后指着湖南会馆的文昌阁说:“我们那里有个毛润之,前几年在这楼上住过。”陈梅生还提到毛润之商借衡阳书院的院址(书院由陈梅生主持)和经费办自修大学,陈梅生欣然答应。 多年前,湖南会馆的北侧还有一座县级会馆——湘乡会馆。该馆兴建于清代中期晚期。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后,就曾在湘乡会馆短暂居住并会见朋友。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毛泽东年谱》记载,“1918年9月8日,在北京湘乡会馆同黎锦熙等会面,谈治学问题。” 从黎锦熙的回忆方知,当天会面的还有肖子升(即肖瑜)。他们一起畅谈报业和治学诸多问题。 可惜的是,这座会馆后来被拆,如今只能从老照片和资料中寻找历史的痕迹。 湖南会馆的南侧有一座东莞会馆,门牌127号(旧门牌为49号)。东莞会馆兴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在清代,有说法认为,此处会馆原为明末抗清将领张家玉的故居。当时,一位东莞同乡偶然从旧文章的残片中看到张家玉所写的一句诗,该诗句是张家玉居住在烂缦胡同时所书。 张家玉与明末袁崇焕平素有“东莞二烈”之称。于是在1875年,东莞先贤邓蓉镜购置了位于烂缦胡同的张家玉故居。后来,东莞的明伦堂以九百二十五两银购得此宅,并在此设立东莞会馆,留置公产。 笔者年轻时就喜欢看张次溪的北京文史系列书籍,如《天桥丛谈》《齐白石的一生》等,张次溪是著名的北京史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师,参与过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后来才知道,张次溪长幼三代在这里生活长达55年。 由于张伯桢张次溪父子在史学上的造诣,吸引许多名人前来拜访。著名京剧演员张君秋先生为排演《秋瑾》,曾亲自到东莞会馆找张次溪先生询问有关资料。 1946年,叶剑英在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期间,曾专程到东莞会馆内拜会张伯桢张次溪父子。 张家居住会馆的三道院落,第四道院落坐西朝东,是我国著名的目录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伦明(伦哲如)先生的住家。伦家是个大家庭,人口众多。他们一家重视学问,爱书如命。 伦明(1878-1944年)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伦常为举人,授知县。伦明自幼便酷爱读书,中光绪辛丑恩科举人,后又以师范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京师大学堂。伦明与弟弟伦叙、伦绰、堂弟伦鉴均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一时在北京传为佳话,人称“伦氏四杰”。 伦明和张伯祯关系密切,他们俩均为戊戌变法重要人物康有为的学生。 清代末年,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探花陈伯陶,长时间住在烂缦胡同的东莞会馆,他还是负责会馆的董事长。 值得一提是,如今位于上斜街的东莞会馆(旧时是东莞会馆新馆)就是陈伯陶后来购地兴建的。据伦明的后人写文章介绍,东莞会馆新馆建成后,1918年伦明一家搬入新馆居住。 在烂缦胡同,东莞会馆对面,还有一座江宁郡馆,其建筑是清嘉庆年间江宁郡馆旧址中的一部分。如今它被开辟为“红色会客厅”,院内有党建展厅、城市更新展厅、阅读空间等,吸引更多的人到此感受这片胡同的悠久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