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马踏湖多桥。 马踏湖的2100多条水路,几乎都有桥,有的还不止一座。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不胜枚举的桥,不仅为沿湖各村带来了方便,更为马踏湖的影响力添砖加瓦。我们给它冠名桥湖,一点也不夸张。古人云:遇水架桥,逢山开路。这些桥因时而生,临水而建,以实用和美观优化其环境空间布局,成为湖区文化与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踏湖总是那么令人神往,大家都说,这里女人漂亮、水灵。俗云:“娇不娇,看吊桥;美不美,看秀水。”近水之人,往往更有爱美之心。而马踏湖的桥,不仅是一个指引,更是一种标志。 96平方公里的湖区,有木桥、板桥,有泥土桥、楼板桥,有石拱桥、钢混桥等。马踏湖的桥,像人一样,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名字,但与给人起名不同的是要方便群众。所谓方便,就是建名知处,比如鱼龙湾大桥、箔场沟桥、起凤耙头桥、华沟莲花灯桥……湖区人都知道这些桥的位置。 马踏湖区的桥,以村庄、路、河命名的较多。但是,有的桥是以村民的姓名来命名,因为他们正好住在桥的附近。湖区主干道的荆夏路(荆家镇至起凤镇夏庄村),几乎大多都是以桥来指定位置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和90年代初期,鱼龙湾和华沟戏园子是当时整个桓台县较大的演戏场所,也是最热闹的地方。如果你想找到这两个戏园子,首先就得找桥。鱼龙湾戏园子在鱼龙湾大桥东南方向,华沟戏园子在箔场沟桥西北方向,过了桥,走不多远就到了。只要找到桥,怎么也不会迷路。 在马踏湖,人们习惯叫的土名多了去了,八分地、六亩地、三十亩地、上十五、下十五、滩子地、官司地、草顶子、噶哒窝、李家台子……景奇奇景道不得,水曲曲水路何归。 马湖区大大小小的桥,不仅建造在主干道、生产路,还布列于湖央、湖边、河旁、堰上,掩映在花草绿树丛中。藕池与藕池、鱼池与鱼池之间,一根树干一架,便是一座桥。这树干没有抛光,凹凹凸凸,简单、简易;河汊搭一块木板,一头搭在自家的门口,一头搭在苇田的木桩,也是一座桥,踏实、稳妥。乡村胡同里的桥多为泥土桥,这种桥主要材料是木桩、苇箔、树枝和泥土。木桩在水中固定好后,沿着木桩把一根根木头架在河的两岸,放上苇箔、树枝后, 铺上一层层厚厚的泥土。泥土桥的成本低,风吹雨打容易损坏,但只要平时多放些泥土加固就可以了。 如今,木桥、板桥、泥土桥渐渐少了,为了行人和车辆安全通行,取而代之的多半是石拱桥,当然还有简易的楼板桥、石头桥……人马车过,一道独特的风景。 02 马踏湖常见的是石拱桥。 石拱桥是中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形式之一,马踏湖区的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木拱已不多见。常见的石拱桥,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之分。石拱桥一般水中部分用石头垒砌,桥面铺石板,混凝土浇灌,桥边做有石栏杆。马踏湖区的石拱桥以单拱居多,跨度、宽度不一,为了进出的溜子方便。 鱼龙湾是桓台县第一大自然村,原来的鱼龙湾大桥就是石拱桥,单拱跨度28米,高4米,宽10米,全长36米,负载50吨。村落原唯一能够东西贯通的道路称后街,长不足1里,宽不过5米,路面或呈斜坡,或呈跌谷,部分路段的两边房屋地基高、中间路面低,通常是晴天飞扬尘土,雨日水坑泥泞。 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鱼龙湾村党总支组织发动所属4个行政村,排除一切干扰和压力,实施村庄主要道路规划,将此路拓宽取直,使传统的渔村开始焕发出了繁华闹市的气息。1978年,又顺应民愿,在此路穿越“龙窟”之处改建鱼龙湾大桥。此桥,不仅具有桓台县北部村庄内第一桥的规模,而且显现着“水从鱼龙湾中过,人在卧龙背上行”的文化意蕴。2022年,鱼龙湾大桥又进行了改建,路畅通,桥平阔,一条巨龙真正展示出了飞扬之气势。 起凤宾馆西侧的水路叫官庄沟,往北与环湖路接壤处是新修的一个比较大的三孔石拱桥。再往北走,就到了预备河。预备河由西向东横穿马踏湖,在夏庄村东出境流入滨州市博兴县境内。预备河在桓台县境内长8公里,流域面积122.2平方公里,是马踏湖区排水的主要出口。这里建有钢混大桥和节制闸,这个新建的节制闸为钢坝闸,长20米,拦水高度4米,位于预备河干流桩号5+150处,有上游连接段,上游铺盖、闸室段、消力池、海漫等组成。沿着预备河环湖公路往西走,可见两座水闸。这两座水闸,年代久远,已经弃之不用,只作为古桥梁遗迹保留于预备河。苍老的容貌,可见那时它们经历了多少水难。 现在的预备河马踏湖区段,除了这个新建的钢坝桥,往北进入夏庄七村还有座九道闸门的水闸桥,位于北去博兴县的路上。这座水闸桥,石头墩子混凝土桥结构,既有水闸功能,也作通行,至今仍在使用中。预备河出境桓台,流入博兴县境,也有水闸桥,旧的新的不止一座,这些水闸桥都发挥着作用,两县各有所需。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凤镇特别是鱼龙湾村本着“先治坡后治窝”的原则,在荆夏路以南经过统一规划,开展了大规模的挖沟开河、整合台田、修路建桥的人民战争,以实现方便耕种运输,调节疏导水位,旱能蓄水涝能排洪,提高粮食产量的规划目标。经过几年的拼搏努力,一个个大台田排布成方,一条条农业路纵横相通,一座座崭新的石拱桥横卧在马踏湖的河道上,设计建设了适合湖区农业生产特色的四纵四横路网水系,分别命名为跃进路、丰收路、生产一号路、生产二号路,以及一号沟、二号沟、三号沟、腰道子等。 迄今,桥体上仍清晰可见反映当时情景的诗句,像“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等,洋溢着那个年代的特殊气息。 03 马踏湖的桥是最富有活力的符号。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桥就是最美的音符。湖区的九曲桥,九曲十八弯,且每个弯曲的角度大小不一,有大于90度直角的,也有小于90度直角的。九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形成一条来回摇动,左顾右盼的折线,以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 马踏湖湿地公园升级改造后,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桥多了。有履泰桥、婵娟桥、淡泊桥、五经桥、高妙桥、安步桥、岸芷桥、明镜桥、菱歌桥,闻莺、沁芳桥、芙蓉桥、彩虹桥……这些景观桥掩映湖中,与满眼茂盛的芦苇,碧绿湖水上追逐嬉戏的野鸭、水鸟、形成了一幅和谐的水乡景观。彩虹桥,原名一苇渡江桥,桥宽9米,长109米,远望像芦苇装饰的拱桥横卧湖上,两片本不相连的水面在桥下连成一片,站在桥上欣赏湖区美景,简直是一种享受。 04 马踏湖的桥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鱼三村民众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先有郭鲁桥,后有鱼龙湾。”说的是乌河流向鱼龙湾的“八里倒流水”,进入鱼龙湾庄地界后,首先经过一座“郭鲁桥”。因郭姓和鲁姓两大家族世代居住于此,并带头修建此桥,故名郭鲁桥。鱼龙湾上当时的桥,本是鱼龙湾民众理念中的卧龙桥。马踏湖区曾有千年古潭鱼龙湾,久传湾内深潜“仙鱼洞庭”,又名龙窟,即是龙居之所,水深莫测,寻常间潭水漩涡似石磨,一旦有蛟龙跃出水面,便行呼云播雨之功,待到返归湾内之时,伴有霹雳电火、水浪呼啸。而晴好天气,清风拂柳,波光粼粼,紫烟万状。成群结队的金鳞鲤鱼显现于水面,时而列阵翔游,时而拱波戏水,人皆视为祥瑞,有“龙脉鱼丽”之称。俗说鲤跃龙门即成龙,因之,历代的湖区渔人,决不在这龙窟附近垂钓、撒网、摸鱼,甚至距此数里地之遥,只要钓得半尺以上长的鲤鱼,就赶紧将其还水放生,以求心神安详。 说起方圆96平方公里的马踏湖,不能不说耙头桥。起凤桥庄的人在乌河上面搭了一座木桥,这木桥倒影在河中,酷似一个“耙头”,于是起名为耙头桥。传说,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清晨,原耙头桥庄的一群民众,在下湖洼劳作走近桥头时,惊喜地看到一只金凤凰从桥洞中飞起,迎着朝阳翩然而去,从此人们就将耙头桥改称为起凤桥,此庄便成了起凤桥庄。传统意识中,凤鸟不栖凡地——光兴八风通天祉,气降时雨贯地灵。所以,人们乐于相信,这曾腾凰起凤的马踏湖区,自然便是一方风水宝地。清嘉庆年间,因当代文英魏淳嘏隐而不仕,曾一度呼为隐居村,新城知县刘大绅曾题赠该村“勤朴可风”匾额。清道光年间正式雅易为“起凤桥”。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从精神意义上讲,表明民众不仅希望拥有一方丰裕富饶的水土,还乐于演绎出一个诗意祥瑞的玄幻世界。 因为有河,人要过去,自然就想到了桥。马踏湖的桥,象征着湖区蜕变,标志着时代变迁,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的韵。一座座桥,就像马踏湖区土地上的文字,从桥上来来回回过往又擦肩的行人是最忠实的读者。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