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编剧、制作人何冀平 回家,从来是游子的祈盼。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港澳作家回家,香港澳门一行43人,起行前往北京。原以为是一次例行的官方访问,但从接到通知那天起,就感受到不同,细致周到贴心,每一个细节都关照到了。 初春4月,北京春风拂面,桃花红玉兰白,黄的是迎春,绿的是杨柳,在花树围绕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和所有书记见面,主席进了会场不上台,也不直接就位,走过来和每一个“回家”的作家握手。从她暖暖的手里接过牌匾,上面镌刻着我参加作家协会的天数,写着“您以优秀作品,点亮万家灯火,我们以文学名义,向您致敬”;作协党组书记走到我面前,照例举起酒杯,但竟能记得我剧本的台词,而我记得的是,他主管电影时,等待立项的导演陈可辛和我不知前景忐忑不安,他主持审阅了电影《投名状》的剧本,批准立项;我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周年撰写话剧《甲子园》,发表我剧本的是《人民文学》,书记处书记兼主编仍清楚记得当年,款款讲述着十多年前看过剧后决定发表的细节,在《人民文学》发剧本非同小可,我惊喜得有些惶恐;《十月》杂志社,是发表我第一本剧本集和小说的刊物,恩谊绵长。总编辑说,当年为了剧本中的一句台词“炉肉”,他们走访了北京老字号的大厨;出版我最新一版剧本集《疏影暗香》的作家出版社社长也在场,各大刊物的主编、各大媒体、身在北京城的名作家、名编剧都来了。 每一程都有作协的书记陪同,活泼爽利的联络处主任热情得如同一团火,随行的记者手快脑快,一会儿一篇文,记述着我们回家的一点一滴…… 现代文学馆送给我的作品“入藏证书”,文中写到“您的作品由我馆珍藏,将传之永世”。证书题头竟是邵燕祥先生的诗,我和燕祥先生是忘年交,他一直关注着我,惦念着我到了香港怎样写作?怎样生活?我留存着他给我的亲笔信,如同家人般的嘱咐叮咛,他走了,想不到在这里看到他的诗,不觉热泪满盈。 “引来茫茫九派百川水,汇成浩淼的文学海洋,作协像一座活动的火山,一个生长着的矿藏……二十世纪中国文明的敦煌……有声无声的呼唤,心灵会把心灵叩响……”。 纸短情长,写不完说不尽短短3天满溢的深情,一言一笑,亦诗亦韵,感动着“回家”的每一个人。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