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到山西省作家协会“作家回家”活动的通知时,初是惊喜,紧接着又惶恐起来。因为看到今年“作家回家”的名单中,多是省内各地耳熟能详的文坛前辈,而自己作为一名入行不算久的基层文学编辑工作者,能参加进来,颇有些“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的不安。 这不安的心绪,直至来到活动报到处,见到省作协工作人员热情的招呼时,才慢慢缓和下来。当《朔风》《五台山》《娘子关》,以及蕴含着“吕梁”“漳河”“太行”“平阳”“河东”等三晋大地乡土风物名字的文学刊物的编辑,还有多位基层作家,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一齐汇聚到太原这座都市,回家相聚的暖意涌上心头。 首日的参观学习,由于和大家还不熟悉,难免有些局促。到了第二天,相互熟络了,便放松下来。参观南华门的山西文学博物馆,只见院内新绿成荫,忽地想起数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省作协这座老院子时的惴惴,那是一名文学爱好者朝圣般的兴奋和紧张。如今,那年自己初次踏入的那间办公室,窗外依然绿叶披拂,只是当年招呼我们的那位师长已然退休,而这间屋乃至这栋楼,都已成为陈列山西文学历史的展馆。这座百年老院,不仅记录着山西文学的发展变迁,也见证着多少像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的成长。 来到省城五一路的省作协新址,各位领导和老师已在门口等着我们了。捧起递来的鲜花,签上自己的名字,又想起那一年的南华门东四条,面对拘谨的我们,那位师长笑着说:“不要把这里当作一个机关单位,这就是咱们的家。” 家,我又回来了。由于工作的关系,和省作协不少办公人员都加过微信,这次回家,那些微信头像所代表的名字鲜活起来,因为我们已成为家人。 在狄仁杰文化公园,我们一同瞻仰这位被称作“斗南一人”的并州先贤。站在狄公像前,我深深鞠了一躬。我想,狄公之所以在千百年后,仍受到后世的敬重,成为山西的骄傲,不仅是因为他的正直、贤能和清廉,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比如那则“望云思亲”。 《新唐书》载:“(狄仁杰)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短短这样一则故事,狄仁杰的形象便不再令人觉得古板,而是生动亲切起来。太行之上,那片飘飞的白云,是狄仁杰的思亲之情,也是这个民族对于“家”的深深依恋。这乡土之思绵延千载,即使今日,漂泊天涯之人也常常会想起曾经脚下那片厚重的黄土,表里山河之中的乡关故园。 在清徐县的水塔醋业,参观了古法酿造的宝源老醋坊,也参观了自动化流水线的全新工艺。无论是在传承数百年的老作坊,还是在高科技的新厂区,乃至在那青天白云下的一万口大醋缸之间,我的鼻子始终浸润在一种独特的气味之中。当我饮入那一小盅20年的手工酿制陈醋,终于明白这是种什么样的味道——酸,又不止是酸。那味道里蕴着家乡黄土的淳厚,藏着家乡泉水的清甜,那是我们山西“老醯儿”沉淀一世、浓得无法化掉的乡情。不是酒,胜似酒。 记者朋友问我,来到这里有何感受。我说,作为一名山西人,站在这里特别亲切,也特别自豪。是的,这两日的行程,我始终为山西的悠久历史而骄傲。何处是吾家?家是生我育我的那雁门紫塞,家是黄土之巅的这三晋山河,家是那无限关山的赤县神州,家是这宇宙中的小小蔚蓝星球。 作家,回家。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我想起自己办公室那些怯怯的敲门声:“请问这里是《平城》编辑部吗,请问李老师在吗?”那些拘谨而真诚的青年写作者,怀揣着对文学的梦想,一如当年的我。我打开办公室的门,进来吧,这里是你们的家,用你的笔,写写咱们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