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场眼与字的来回追逐,而读者就像追梦人,再漫长的路途,也不过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自双手翻开封面开始,便好似推开了一扇大门,我的目光顺着字里行间拾级而上,思维也宛如藤蔓攀岩同路消长。在这里,矗立着由文字筑成的赛道,终点未知,去向成谜,甚至有时连目的也不甚明晰,除了向前别无可选。我的视线自此化为深浅缓急的脚步,与负责消化与反馈的思维系统互为攻防,任其在文字森林里闯荡徜徉,其间的飞短流长或鸟语花香,便成了精神世界里可供驯服归化的馈赠和感想。 我由衷享受那些手捧纸质书的阅读时光。 第一次看小说,是在小学的年纪,那时家乡的小村刚通电不久,看电视是奢侈品,连听音乐都只能放磁带。家乡人在农闲时,常常窝在邻居那间租书屋里,一睹各色的旧刊书籍。我也是常客一名,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武侠小说,那些引人入胜的文字情节早于电视画面由我眼入我心,在我脑海中先入为主,溪流成海藤蔓参天。记忆里某个夏天,我家门口还出现了“一门三读书”的盛况:老爸捧读的是《书剑恩仇录》,表妹翻阅的是《多情剑客无情剑》,我看的便是《神雕侠侣》。 武侠的故事瞧得多了,连梦里都在行侠仗义,杨过更是我梦中角色扮演的常客。我不止一次梦见自己顶着杨过的名头,跳出教室、闪现天涯,踏雕仗剑、打抱不平。直到在一堂最喜欢的语文课上,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高声质问我:“为什么要抄作文?”我一头雾水,但又不懂如何辩驳自证,只是急着回应:“我没有抄,是我自己写的。”“莫想骗我!你这个年纪怎么可能有这些阅历?”我瞬间有种杨过被黄蓉当着天下英雄冤屈的失落。后来一想,这些“阅历”,便是读书给予我的馈赠之一。我是没有,但书中自有,不知何时竟悄然融入我的肌肉记忆中。 曾看过一句话,大意是“你之所以能听见身后有质疑声,是因为目前超越别人还不够多,努力将彼此的距离拉远,喧哗便自然消弭于无形。”自此,我在心中暗暗发誓,我要继续“追书”,追更多的书,到书中别人未曾到达过的地方去。 不止于此,在长沙求学时,我读书也喜欢到别人未曾想到的地方去。 我所居住的星沙镇,只需一次转车,便可以到达岳麓山。但凡是完整而天晴的周末,我都会背上书包,装着随身听、干粮和一本武侠小说,搭着公交车来到岳麓山脚。 那时周末的山上游客稀少,有时整个上午没有旁人,可以在林间任性穿梭、埋头深读,哪怕是一时兴起对着蓝白天空高声诵读,除却手腕上钟表的时针嘀咕,山林深处只有浅浅鸟语虫鸣暂作应和。 偶尔我也会约一个传媒学院的朋友与我同行,他有着浓重的网瘾,难得的两天周末,若无出行邀约,通常便流水般地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去岳麓山上读书,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具性价比、也是最亲近自然的休闲方式之一。 一个人爬山还能随遇而安,两个人出行少不了散步,即便是场长途跋涉,但有了陪伴步伐也会显得轻快很多,阅读也是如此。没有比在山林间读书更能让人放松的了,在岳麓山林间读书,倘赶上秋冬时节,更富一番意境与深情:“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而我们身处之地,正是万山红遍之中,我们所看到的文字里,我们所立居的落脚处,像是一种字里字外的细致标注,看风景的人此刻仿佛成了风景之一。 得益于没有外人来分散读书的注意力,往后我再重温起某个小说段落时,有些文字我一翻开,不用过多沉吟或卖力思索,就能明晰当时是在哪一条路上读的,是站着还是坐着,当时是在吃饭还是听歌…… 这些文字像一个个容器,刻录了其本身寓意之外的东西,比如我的读书路线与山中环境,以及有时倏忽而至却无处可避的潇湘细雨。 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文字编辑,从此读书更像是一种日常,但或许是因为爱好变成了工作的关系,享受的感觉逐渐淡薄,而“追书”的感觉更加强烈。尤其是某个春天里,我所供职的公司有一批资料汇编的图书亟待出版,整整一个四月里,包括周六周日,我的工作都是读书。在那泥潭深陷一般的一个月里,我一共看完了十几本书——准确来说是校对。 那十几本书每本都在300页左右,光文字便有上千万,且无一例外都是冷门晦涩的专业术语,如今回忆起来我都感觉艰难度日、喘息费力,因为我需要从标点、用词、语句、格式、图表等方面锱铢必较,彻头彻尾地看上3遍才能付印。 那段时间,读书这件事,像是突如其来地闯入了我的生活。在上班途中的车上,我在和文字追逐,共同开启忙碌的一天;在平常休憩的午间时光,我左手拿书,右手执筷,以图文下饭;在华灯初上的下班时间,我用阅读追明天,彼此温和地走进这个良夜;在偶然失眠的夜,我摸了摸枕边的打印稿,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文字…… 经历过此事,彼此20来岁的我,又一次重新认识“读书”这件事。 其实,工作就跟感情一样,也是有蜜月期的,因为那些书,我的“工作蜜月期”提前到来。我至今记得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里,老板作为我的专职司机,每天接我上下班,和我一起奔赴各大文字“战场”;某些加班的周末,耳边也曾有这样的话语:“小同志,我今天有事就不陪你吃饭了,给你包里塞了个小红包,午饭加个鸡腿吧。”提前赶工完成后的那个下午,老板将厚厚的一册书交到我的手上:“虽然我们可能以后都不会翻它,但我也给你印刷了一套,留下当个纪念吧,我们读过的每一个字,都是算数的……” 后来,从公司离职多年,曾经的上司还给我发过一张照片:“今天无意间翻到了一张你曾经的工作照,你旁边的那个人是国家级出版社的,你和他站在一起不输气场。我们经手过的那些书也一样……” 今年是金庸诞辰一百周年。前些天,我突然收到昔日读书好友寄来的一套书,正是一套完整全新的金庸全集。打开一看,第一本便《神雕侠侣》,双手翻开封面,熟悉的笔迹映入眼帘,洁白的扉页上藏着用钢笔手写的寄语: “一起追过的书并不会消失,只会生长进血肉中,成为我们精神营养的一部分。——致书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