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会友,是朋友在春天给我安排的一个项目。他请我到乡下吃酒,吃过酒在田埂背着手散步。一同散步的都是平素往来的布衣好友。 有小叩柴扉久不开的意境。或遇一株别人家的桃花,在墙角处盛放。 遇到的都是朴直简单的人,他们有本分的性格。穿朴素的衣裳,说着闲淡的话。 最好在一个晴天。草木吐翠,庄禾青青,杨柳清风,远处有淡淡薄烟。在这样一个天青色里,有朋友从田埂一路走来,越走越近,先看见轮廓,后看见他的眉毛、鼻子,眉眼生动,老远地跟你打招呼:来啦。 也可以是在一个细雨蒙蒙的午后。叩开一间古村旧院的木门,里面有一株老皂荚树。登门拜访时,有一个蓑衣老头,牵着一头牛从围墙边经过。 为什么要在野地相见?就是看看野地,看看庄稼,在野地里散散步。 野地里可看一轮又大又圆的白月亮。可看豌豆花似飞不飞,麦子欲满未满,还可以找一块西瓜地,与憨厚的看瓜人,守拙聊天。看一会儿瓜,再望一会儿天。半日乡村寻访,半日闲,很快便过。 野地是一块精神空地,让人找到自在悠闲,使心灵得以舒展。 在野地喝酒,天当幕,地当桌。一位画家朋友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古村买了老院,我敲响他小院的木门,他不在,到地里帮人家干活去了。于是便按照别人的指点去寻,果然见到他头戴凉帽在地里锄草。他说,今天哪儿也不去了,就在田里喝酒,出门时带了菜,门口田里种的,还有酒。其实在这之前,我和他曾在荷塘边喝酒,把猪头肉和花生米摊在荷叶上,一边喝酒一边看荷花。 野地会友,古已有之。欧阳修在滁州的山间林地,与一帮朋友会饮;竹林七贤中的文人,他们在竹林里沉醉……林地、竹园,这些都属于野地。 文人野地相会,彼此惺惺相惜。南宋《曲洧旧闻》记载已经被罢相的王安石与潦倒的苏轼相约江宁的江边见面。王安石穿朴素的衣裳骑驴而至,苏轼起身相迎。两人抵膝深谈,相扶游山。王安石折服苏轼的才华,盛赞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江边,野风苍凉,水天苍茫,却见证一代文人之间,野地相会的惺惺相惜。 古人的野地会友,山高林远。会友的地方有一小凉亭,两个人,相约而来,坐在亭中吹风对谈。有山峰、流泉、树丛……野地是会友的绝佳之境。 宋代画家马兴祖《香山九老图卷》,画的是唐会昌五年,白居易等九位文人墨客洛阳香山聚会宴游的故事。他们神态各异,相携相扶,在古松下孑然而立,或拱手,或击掌,或起舞,或对弈,或拄竹杖……旁边有桥、竹子、山石等野地一应俱有的物象。 愈接近天地自然的地方,愈是产生深邃的思想。由此可以断定,野地是个让情绪放飞,内心安详的地方。 野地有自在的思维与灵性,还有开阔的空间,独到的感悟,任神思驰骋。人在野地里,性情容易回到率性与天真,迎风而笑与抚掌而鸣,是最常见的场景。 少修饰,人的想法很真实;野地的朴素草木,接近生活的本色。 野地会友,除了几个乡村布衣好友,还有麦子、萝卜、青菜、韭菜、荠菜、豌豆,它们都在那儿,在那儿等着你的到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