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板浮雕是郭氏的独门绝技。 所谓铁板,实际是一毫米厚的钢板。先在上面作画,然后用各种不同形状的白钢錾刀,或轻或重、或挑或抹、或急或缓地一下下敲击,心与铁在交流,手与锤在呼应……画面渐渐浮凸而起,平面画遂成立体雕塑。 古旧的窗棂,斑驳的土墙,墙根立着断了一根齿的大木叉,院子里拴着一头母牛和正在吃奶的牛犊,还有怒发冲冠、红面虬髯的钟馗以及双鱼、飞凤、蝙蝠与桂花,等等。细微处,逼真而传神,朴拙而精巧地利用了铁板的原色和特质。顽铁生花,亦刚亦柔,既栩栩如生、韵味天然,又高古奇骇、精彩绝伦。 郭氏,大名海博,五岁学画,兼临《曹全碑》和汉简,后爱上雕塑。当心爱的维纳斯石膏像被打碎后,就想创造出一种能“永久地凝固住瞬间的静态”。他在农村读完高中,毕业后种过地,到建筑队当过泥瓦匠、电工;此后,进军工厂烧锅炉、做冲压工;数年后,又调入一家杂志社,当司机、跑发行、管出纳、搞摄影、做编辑,捎带着读完了电大本科。 命运不讲理,像过山车一样把他抛来抛去。青春,原本是可以挥霍的;兴趣,却是一种潜在的巨大能量,可使所有的生活,都转化为积累。有自觉就会有选择。他还没有能力铜浇铁铸自己的梦想,灵机萌动,想到经常接触的、相对廉价的铁板,同样可以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创意。 郭母心疼着魔般跟铁板较劲的儿子,腾出一个6平方米的储藏间,为了不搅扰邻居,用厚棉帘子把门窗堵得严严实实。北方寒冬腊月,储藏间宛若冰窖,因有气焊不可有炉火,铁板、錾刀等一应器具冻得粘手。而冰冷属于精神,铁板浮雕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全靠自己的灵性,一点点地摸索。 创造是心物之争,即物见心,一切有形之物,无不是心灵的外化。人活的不就是个心吗?郭海博喜欢的《劝学》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所幸,他的精神内质硬度很高,一旦进入创作的痴迷状态,便没日没夜地叮叮当当,发出了一种精神的芳香。 由于铁板的成分与质量不同,他不知敲废了多少铁板,赔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而越是难以搞出来的艺术,内涵就越丰富。生活是公正的,他笃信:“想要最好的,就一定先给你最痛的。”那间封堵严密的小屋子,却封锁不住一个注定要出世的艺术天才。 待要出世,须有根基,和卫星升天要有发射台是一个道理。郭海博沉毅刚健、待人和厚的性格,吸引了一位早就熟识的姑娘——郭荣。这是个宜家宜室的女人,他用自行车就把新娘子和她的一个包袱,驮回了自己的小屋。新娘子拿出1000元,作为郭氏铁板浮雕的“启动资金”,置办了电剪、台钳、砂轮与气焊机等。海博及其弟海龙,如虎添翼,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跟铁板打交道,终于吃透了铁板的“铁性”。见到铁板,郭海博就想用手摸一摸。他一摸一掰,再看看铁板的氧化皮,就知道了铁板的成分、硬度及质量,适不适合做浮雕。 他开发出抛磨和烧色等技术,使铁板可以出现乳黄、紫红、湖蓝、月白与翠绿等颜色;他用气焊为动物点睛,小鹿的眼眸如春天的湖水一般清澈……一项项新技术的应用,令铁板浮雕升华到形象生动、呼之欲出的境界,并相继推出了紫铜浮雕、彩铜浮雕……似乎任何金属在他们的榔头、錾刀下,都可成为浮雕作品的载体。 “沧桑历练由阡陌,坎坷经逾化纵横。”在雕刻铁板的过程中,郭海博也体验了自己的思想深度与创造力,錾刀仿佛也深深地进入他的本真,让他了解了自己的耐性和可塑性。心物合一,神与物游,迎来了该他傲然出世的一天。 1998年金秋,郭氏铁板浮雕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自博览会开幕那天起,郭氏兄弟的展台前总是围着一大群人。他们在现场操作,叮叮当当,或敲或錾,围观者可亲眼目睹铁板浮雕的创作过程,自然会引起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在他们工作台后面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已经完成的浮雕作品: 三个男孩子在搬弄一个大南瓜,作品洋溢着充盈的生命力和鲜活的童趣; 农家院里,一只整装待发的毛驴,眼睛有光,皮毛细腻,给人以祥和丰宁之感; 一幅紫铜彩雕小品“金龙戏珠”,凌空盘旋的龙色彩斑斓,散发着金属烧灼出来的光晕,奇瑰宏丽,夺人心魄…… 博览会进行到第四天,一位中年女士走到郭海博近前,提出要购买他的作品。郭氏兄弟从来没有出售过自己的作品,也不知该如何定价,只好请示博览会的主办方。主办方经过讨论,答复他可以出售,小品售价500元左右,大幅作品的价格可以翻倍。那位来自台湾的女士觉得很划算,掏出5600元,将他们墙上挂着的作品全部买走了。 自此,郭氏铁板浮雕艺术对外的大门打开了,凡国内艺术类展会,甚至一些国际上的民间艺术展览,都少不了郭海博和他的作品。而且,他的展台前总是不愁没人围观。现代艺术终究要进入市场,市场反映出今人对铁板浮雕艺术的需求。 有人赶不上展会,闻其名,便找上门来。2004年4月,美国商人维克多急匆匆从北京专程来石家庄找到郭海博,要定做一幅以狮子为主题的铁板浮雕,由于时间紧迫,希望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是命题作文,还有时限。 郭氏兄弟全身心投入创作,草图出来后,极富动感。画面轮廓雕成后,他们拿捏好力度,一锤一锤、一根一根地錾出狮子的鬃毛,轻雕细刻,精勤入妙。作品完成后取名《王者风范》。距离交货日期还有10天,郭海博尚气谊、重然诺,担心美国客户对这幅作品不满意,于是一鼓作气,重新构思,又雕刻了一幅同样大小的《皓月神威》。 交货期一到,维克多亲自来验收,见到浮雕,大喜过望,两件作品都买下了。后来,启功先生看到这两件作品的照片,赞叹不已,欣然写下“铁笔传神”四个大字。郭海博的榔头和錾子犹如“铁笔”,表现了他的生命状态,承载了他对这个时代的情感和记忆。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靠的都是生活经验的积累。郭海博陆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有了汽车后,驾车钻进太行山深处的村村镇镇,或拍照或速写,相继创作了《秋韵》《山里娃》《农家院一角》等获国家级大奖的作品。取自然之性,成创造之功,他神思感奋,刻励精进。 挂满一面墙壁的各种奖状和证书,愈发印证了“路有多宽,眼界就有多宽”的道理。反过来也成立:“眼界有多宽,路就有多宽。”郭海博多次驾车进藏,创意纵横,创作了气韵磅礴、丰致遒劲的《西藏风情系列》,并广受赞誉。恰如爱默生所言:“谁走遍世界,世界就是谁的。” 许多喜欢美术和雕塑的年轻人,还有大学绘画和雕塑专业的学生,找到郭海博想拜师学艺,最终,都知难而退了。唯有他的女儿郭墨涵,自小在他的工作室长大,不知有多少个节假日,包括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三口在工作室里叮叮当当,权作春节的鞭炮声,其乐融融。心慧者有爱,温厚即久。有高人言,幸福不是状态,而是感受。 墨涵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回到郭海博身边。她心怀珠玉,胆智精细,利用自己的美术专长和熟练使用榔头、錾刀的“童子功”,赋予浮雕更强的现实感,让冰冷的铁板打动人心。她创造了蜡染和烫彩艺术,烫出的颜色不是人工色,亦非自然色,一次一个样,使铁板浮雕愈加精美。 郭海博一家人,算是活出了他们生命原本的丰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