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图 让心灵有个宁静的港湾 www.yueduwen.com
当前位置: 悦读文网 > 散文 > 优美散文 >

深山蓝花

时间:2023-11-01来源:悦读文网 作者:汤素兰 点击:

在贵州丹寨建设南路,有一栋四层高的房子。在小县城里,这样的房子样式很普通,但你一眼就能将它和其他房子区别开来。因为它的墙面涂成了蓝色,上面画着白色的花鸟鱼虫,这些图案栩栩如生,形态各异,透着天真和率性。这是一家蜡染工作坊,三十多位苗家妇女在这里用蜡刀作画,也画出了她们多彩的人生故事。

今年夏天,我带学生到贵州采风,偶然遇见了这个蜡染工作坊。我像所有普通游客一样参观,体验以蜡刀点蜡作画,画了一小幅自己的处女作,然后挥手告别。然而离开之后,蜡染工作坊里那些埋头用蜡刀在白色的棉麻、丝绸上信手作画的画娘们的身影,总是浮现在我眼前。记得那天在工作坊里,我见到一位失去右臂、用左手作画的上了年纪的画娘;有一个年轻的妈妈,不到一岁的孩子就睡在她身边的摇窝里;在苗族长桌宴上,全体画娘用清亮的嗓音唱起苗歌,举起酒杯向我们敬酒,当时还有一个英俊的青年男子,歌声尤为嘹亮;蜡染工作坊的墙上挂着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的粉笔写着《蓝莲花》的歌词:“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我购买的蜡染纪念品,每一件都附有一张画娘的生活照,照片上写着:“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

我怎么也忘不了这个蜡染工作坊,忘不了她们的歌声和笑容,我想走近她们,了解她们的故事。于是,一个月后,我又一次来到这栋画满花鸟虫鱼图案的房子,来聆听她们的故事。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一个名叫曼丽的安徽女子的纺织厂濒临破产。为了散心,也为了给自己的棉麻坯布寻找出路,她拖着一旅行箱的坯布,走走停停,来到了贵州凯里。当时,凯里正在举办民间工艺品比赛,许多苗家妇女带着自己的蜡染作品在市场上展示。蜡染是苗家妇女的传统技艺,用蜡刀点蜡在白色坯布上作画,然后用蓝靛染色,继而脱蜡,便成蜡染花布。苗家妇女大多从小就跟自己的母亲、祖母、外祖母学习蜡染与蜡画,所有的图案都牢记于心,拿起蜡刀信手就能作画。这个女子被这门技艺深深地吸引了。蜡染必须画在棉麻等织品上,她想到,如果把自己库存的那些棉麻坯布都变成蜡染,至少能将“废物”利用起来。

她在市场上找到十二个苗家妇女,拿出旅行箱中的白坯布请她们制成蜡染。她们每人得到一匹坯布,以及预付的路费和工钱,回到山中的寨子里,约定十天后把蜡染送到凯里。彼此素不相识,这些苗家女人们住在哪个山寨,曼丽一无所知。她在旅馆里等着,并不抱什么希望。然而,一个星期后,所有女人都回来了,带着印染好的坯布。

接过这一匹匹印染好的坯布时,曼丽还没有想好自己能用来做什么,但深山里女人们的纯朴令她感动。她打听到丹寨县扬武镇排莫村的蜡染最出名,那里的女人个个都会做蜡染。于是,她来到丹寨。当时,从凯里到丹寨县城,客车要在山间穿行三个多小时;从县城到排莫,连公路都没有。曼丽早上从县城出发,边走边打听,直到黄昏时分才到达排莫村。

苗家女人热情好客,但被问及是否愿意到外面去做蜡染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答应。她们说,蜡染是妈妈教的手艺,现在机器染出来的布,红的蓝的黄的,什么颜色都有,谁还会喜欢蜡染呢?如果不是为了准备嫁妆,连寨子里的女人们都不做蜡染了。

其实,早在2006年,丹寨蜡染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美丽的深山蓝花,只是暂时还不为人们所知晓,它们的价值一旦被大众和市场发现,这些蓝花将开遍世界。

曼丽在县城租了一栋闲置的房子,筹备蜡染工作坊。她再次来到排莫村,在她挨家挨户地劝说时,看到了一个独臂女人眼中闪烁的光。她叫而朗,原是寨子里最会画蜡的女子,然而一次在山上种地时遇到泥石流,她被倒下的大树压断了右臂,因为当时交通不便,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最终失去了右臂。这个从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苗家女人,平时买个针头线脑都要向丈夫要钱,并且得让丈夫在赶集时代为购买。她的内心充满了渴望,她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而朗最终愿意走出寨子,寨子里的另外两个女子也决定去试试。就这样,蜡染工作坊开始运作了。

第一个月结束,每个画娘得到了600元工资。接过工资,画娘们背着包袱回到寨子,几天后又带来了另外三个画娘。正是这六位画娘,让蜡染坊得以起航,她们也因为蜡染坊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第一批画娘中的阿罗,用自己挣的钱供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现在儿女都工作了。乃金是画娘中第一个买手机的,后来在县城建了自己的房子,供养女儿读大学。她还去过很多城市参加蜡染展览,在多所大学兼职当老师。独臂画娘而朗,曾获省里第一届残疾人技能大赛蜡染类一等奖。她的坚毅感染了儿子,儿子留学回国后在北京一所学院担任蜡染老师,每逢寒暑假,都会回到丹寨。他就是那个在一众画娘中歌声嘹亮的青年男子。

十多年来,这个蜡染坊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它像一艘船,绕过暗礁险滩,如今正驶向星辰大海。“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是她们的座右铭。如今,更多年轻人加入了她们的行列。画娘们创作的《百苗图》《千鸟图》《二十四节气》《锦绣丹寨》等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等博物馆永久珍藏。由这个团队设计制作的36套蜡染服饰以中国非遗专场的形式亮相伦敦时装周,中国民间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灿烂绽放。

看着在年轻画娘身边的摇窝里酣睡的孩子,我感慨万千。许多画娘的孩子是在蜡染工作坊里长大的,从小在古老的艺术中耳濡目染。将来,他们会走向外面的世界,其中又有许多人会回到这里,用他们的智慧进一步发掘这些深山蓝花的价值,为传统的技艺插上现代的翅膀,让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作者:汤素兰,系湖南省作协主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顾渚山上两片“羽”毛有异彩

    一 我去了一趟湖州长兴。多年前,我就曾携家人同游长兴,择一...

  • 大陈岛的故事

    1 当海浪推涌着小船,一浪接着一浪的起伏中,风雨来了。那座...

  • 蓝染花布

    学校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久违的不需要备课的周末,一早进城...

  • 洛南月夜

    “洛南这地方,还真是个天然氧吧。”说完这句话,同室的冯先...

  • 奔腾的瓦片

    双脚踏上去,气息款款潜沉,身子却浮起来,轻起来。目光流转...

  • 好风相送去江城

    清人的诗,印象中有“雾谷云销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