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鼠标按在海南岛地图上,然后缩小至1:200千米,海南就像一只玳瑁,正准备穿过更为宽阔的水道,游向广袤的太平洋。忽然一个无限广阔的水域出现在了眼前,它立马就生出了要行走天下的豪情。可最终还是没有往前游动,它定格了,它似乎听到了某种召唤,如果永恒着这个姿态,就会为未来生活在它身体之上的生民带来开放的视野、丰饶的物产、绝佳的风光、灿烂的文化、永久的和平。 因为这样一个姿态,它便成为吉祥和尊贵的象征。相传观音菩萨济苦慈航南海,就有它的伙伴相伴。这也成了海南人总以海南岛的形状酷似玳瑁为豪的原因。 玳瑁向着浩渺的太平洋,迎着飓风和滔天巨浪的正是它的头部。非常有意思的是,这整个头部正是文昌。自定格以来的文昌必须要接受世界上最大海洋的挑战,必然要为整座岛屿的福祉承担责任。事实上,海南每年经受台风最多的地方就是文昌。当热带风暴和台风进入南海西北部海面,文昌总会被吹打得地动山摇。据统计,每年影响文昌的热带风暴和台风平均有4次。2014年7月18日下午3时30分,中国有记载以来最厉害的台风“威马逊”以17级、60米/秒的巅峰强度横扫海南。 不知从何时开始,文昌东部海边,就长出了成片的椰子树。特别是在东郊镇的海滨半岛,看那一望无际的林带,你只能对大自然感慨万千。海南岛上,为什么在这个风口,生长了规模如此浩大的椰树林,至今仍是个谜。或许是南海观音菩萨不忍台风对文昌的摧残,忽一日令椰子树神从四面八方长途跋涉聚拢了过来,搭起抗风屏障。 文昌不仅要遭受热带风暴和台风的袭击,在古代,地震也会经常袭扰,即使是今天,仍是M1级地震频发的地方。可见,这里不仅是这座岛屿抗击来自东部太平洋风暴的门户,也是为整座岛屿顶住因雷州地洼中部断陷而使大地难以安静的一线堡垒。如此风口脆地,却是中国较早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之一,拥有四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是海南史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文昌昌洒镇凤鸣村就形成了呈聚落状的大小不等的村落,神秘的雷公凿、半月形石锯、石矢簇放射着从远古传过来的迷人光芒。 当初天设地造既成,这只玳瑁便为文昌承下了“风雨过后,满天彩虹”的命格。玳瑁迎着大洋的姿势,就像一个有着胸怀天下之志、又能吃尽天下苦的人一样,绝非池中之物。 文昌的新埠海湾与北方大陆摇手相望,为什么一代又一代文昌人宁可冒九死一生的风险,踏上滔天恶浪,出走异国他乡,却没有跨过海峡,去往大陆内地,找一个风调雨顺的农耕之地安身立命?因为这里的民众知道,玳瑁目视的前方,正是这个星球上最为辽阔的海洋。风浪越想掀动这块土地,文昌人越是要把它踩在脚下。有资料称,如今祖籍文昌的华侨华人共有120万余人,是现在文昌人口的两倍多,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当年远涉大洋、出走异国他乡的文昌人,是何等的规模。 上世纪50年代,文昌华侨、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韩槐准发现,他在家乡凤鸣村所发现的石器形状,与东南亚一些地方相似,但与北方黄河流域的石器截然不同,由此推测,文昌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与东南亚先民有来往了。文昌人敢为天下先的基因,恐怕从那个时候就已经种下。融到骨子里的世界任我行、不惧危难、险中求生的精神,使他们无论闯到哪里,都能在哪里落地生根。他们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宋嘉树,一个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华侨,居然将大部分财产投入到孙中山的革命运动中,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后来,就连他的子女宋氏三姐妹,也成了中国政治舞台上有影响的人物。 文昌人走向大洋要么成为华侨,要么成为渔民。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里的《更路簿》和有关资料里,真实记录了这里的渔民从清澜港出发去往南海的路径和海况,足迹遍及数百个岛礁。他们和琼海潭门渔民,最早发现了西沙、东沙、中沙、南沙诸岛,开辟了200多条生产作业线,给120多个岛礁和沙洲命名,使它们有了身份。《文昌县志》详细记载了文昌渔民前往南海耕海作业的实情。在波浪翻滚的南海,渔民们一去就是半年。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渔民葬身海底。每个家族都有在海上遇难的亲人。他们明知出海就是搏命,但祖祖辈辈,波谷浪尖,前赴后继,毫不畏惧。 在文昌人的性格里,既有闯的坚决,也有守的坚贞。闯得波澜壮阔,守得感天动地。男人出走南洋或出海打鱼,最提心吊胆、最牵肠挂肚的就是女人。不知有多少出走南洋的男人,再也没有回来。不少女人,并不知道男人出海没几天就葬身鱼腹,但只要一天没有得到准信,就一直等着。守望妇,守的不只是女人对男人的坚贞,还守了家的根基。 在文昌不仅有坚守的女人,男人也同样坚守。出走南洋的,心里始终装着故土,始终不敢忘记自己是文昌哪个村子、哪个族群的身份。他们捐资助学,投资家乡建设是一种坚守;他们在文城、在铺前兴建南洋风格房屋,是一种坚守;他们翻新宗祠,补填族谱也是一种坚守。而没有出走南洋的男人,为了香火的传承,为了家庙宗祠,为了家族兴旺发达,无不表现出他们的坚韧不拔和聪明才智。“海南机关半文昌”,意思是海南政府机关里面,一半是文昌人。这话虽然说得夸张,但却透着文昌人不敢躺平的心思,他们是要光宗耀祖的,他们是有着家国天下情怀的。文城镇文东路20号有座孔庙,也是当地人心中的文庙、圣殿,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至今已近千年,却是海南岛上为数不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文昌人不仅重守家业,更重守护大业。因为他们的坚守,孔庙不仅成为文昌古代教育的摇篮,也成了近代教育的发祥地。“文昌”之名正是文昌人守护文化大业所得。今天的文昌中学,一直是海南省重点中学,即使在全国也排名靠前。虽然处于风口,但因为文昌人的坚守,文昌也是全岛保存历史遗迹最多的地方市县之一。文昌学宫、斗柄塔、韩家宅、铺前镇、十八行村等名胜古迹,见证着文昌历史的厚重与辉煌。文昌人的自信,正是来自于他们迎难而上的不服输精神。2017年4月20日,搭载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文昌的方位,决定了它所承受的磨难,却造化了海南和南海的美好。相比于整个岛屿,文昌这块地方,因为亿万年来始终承受着最大的风浪,被海水剥削成窄小的头部,而头部以下,却渐渐肥大成越来越宽的中部高四周低的一个圆的身躯,不仅如玳瑁般美好,而且还在这样一个3.5万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造化出了无数稀有物种。海南野生动物达561种,其中兽类70余种、鸟类340多种。海南拥有陆生植物约5860种,其中维管束植物4680种、乔灌木2200种、药用植物3100种。海南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在这些药植中,与人类健康有密切关系的达2500种。沉香、降真香、黄花梨等更是天下奇珍异宝。 因为上天造化出的这样一个特殊方位,同样深刻影响了海南整个岛屿的人文。在新石器之后的数千年里,北方大陆文化跨过海峡,大多是在琼北融合后,再向南部发展的,一定意义上,文昌发挥了桥头堡的重要作用。海南岛文明异彩纷呈,最为生动的恐怕当属语言。在这样一个不大的岛屿之上,有黎语、苗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和儋州话、临高话、客家话、白话、迈话、疍家话等方言达十多种,是不可多得的语言宝库,就跟这座岛屿上繁盛的植物一样,既独立存在,互不侵害,又相敬如宾,携手相长。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个族群。不知当初文昌和琼北的其它地方,是如何接纳了这些外来族群,并且使他们和平地分散于岛屿各地,扎下根来,安住于斯。岛屿人文反哺南海,数千年来如日月之光照耀,使这里成为一片祥和之水。 玳瑁摆出的方位,就是海南风生水起、福佑千秋万代的图腾。无疑,文昌就是一部值得书写的大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