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光乍现里,受邀在吴江图书馆举行了一次读书分享活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才女的江南往事”。 吴江人杰地灵,深富文化底蕴。前年,曾随王稼句老师,与书友李福眠、韦泱、上官、朱军、王海等一起纵游开弦弓村,对费孝通故里有了一次实地体验;也曾去拜访荆歌会客厅,在那里一瞥南社人文踪影,领略到江南深处的独特魅力。 能在这样富于文化底蕴的讲坛,讲述优秀才女的才情与往事,可谓相得益彰。我分别从“暗香如梅”“兰心蕙质”“修竹风骨”“人淡如菊”四个方面,向读者朋友解读了赵清阁、陆小曼、杨绛、潘素、苏雪林、陈小翠、沈祖棻、张充和等八位才女的人生经历与风华往事。讲述的重点是她们的逸闻佳事,才华与成就。佳人芳华,绝世而独立,她们的才情各各不同:1966年,老舍去世,赵清阁绘就了一幅《泛雪访梅图》,1993年,由施蛰存将这幅画作制成贺卡分赠友人,2022年,贺卡在西泠拍卖场上悄然亮相;陆小曼向贺天健学山水、陈半丁学花鸟,向苏州汪星伯学诗学绘画,徐志摩去世后,她的绘画人生其实才真正如长卷般展开来,她成功转型为一名中国画院画师;杨绛曾经在振华女校上海分校担任校长,她与王季玉之间亦师亦友,一本《倒影集》,以小说的形式回顾了当年临危受命,创办分校的往事,坚毅温暖的人生足迹可见;潘素是20世纪中国青绿山水女画家第一人,也是最懂张伯驹的人,她与张伯驹在苏州成婚,由印光法师分赐“慧素”“慧起”二字;苏雪林富于才华,杨绛母亲也被其吸引,夸她的作品有“苏梅的调儿”,她特立独行,既有在江南的骑行往事,又有在抗战中捐金抗战的义举,出其不意中见出才女的爽直与率真;陈小翠在无锡国专沪校教授诗词,国学大师冯其庸当年拜访她,还把自己的习作给陈小翠看,得到“很有灵性”的赞誉,如此教益让冯铭记于心;沈祖棻虽遭遇个人不幸,也历经家国之痛,却留下脍炙人口的《涉江词》机;上世纪80年代,张充和回苏州,向堂弟张煦和讲述:她练习书法就在自家的客厅,吃完饭将餐桌收拾一下,就变成写字的工作台,并告诫张煦和不要练富于刻工匠气的爨宝子碑……这些富于文化底蕴的才女,除了受到家族的熏陶,更在新旧文化碰撞、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有了更广阔的眼界,更宽泛的人际交往,因而,有了更为突出的成就。 这次的讲座,列为吴江图书馆的“垂虹讲坛”之一。“垂虹”一词引起我的好奇。上网查了一下,才知这是吴江一座标志性人文景观,在松陵东门,临近太湖,曾经“环如半月长若垂虹”,壮丽秀美,可谓独步江南,有“江南第一桥”之誉。吴江深厚的文化积淀可见一斑。 其实,吴江自古就是出才女的地方。能诗善词的沈宜修,高旷才情的叶氏三姐妹,演绎了多少风雅往事,惊艳了多少隽永时光。前不久,还有位嘉兴书友,去探访午梦堂遗址,祭访叶小鸾,并携回一束叶小鸾手植梅枝,插于家里的花瓶中,以享其清香。还有“中国丝绸之母”费达生、“油画四女杰”之一唐蕴玉等。而讲座中的才女,与吴江、与苏州也深有渊源。 讲座中,见到当地的女作家、女学生,渴求的眼神,让人不禁涌起期望。读书会原本就是播散文化、扩散种子,也许若干年后,从这里又走出一位才女也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