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从木从公;柏,从木从白(伯)。松柏被古人视为树中公伯,树之长者、尊者。松柏地位之所以显赫,一方面是因为松柏耐干旱瘠薄,枝干挺拔,巍巍然,俨俨然,伟岸如大丈夫,且枝叶四季常青,经冬不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长寿,历千年风雪依然能傲然生长。松柏亦可作为栋梁之材,起屋架梁,家具制作,都用得上它。而即便是劈薪烧柴,火把照明,煨桑燔祭,松柏因其独有的香气和浓烈的油脂亦被视为佳品。因此,古人对松柏的酷爱与推崇绝非无端而来。 因为松柏的尊崇地位,决定了历代帝王在建立宫殿、祖庙时都要在其周围遍植松柏。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黄帝便曾亲手植柏。至今这棵柏树仍屹立在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前。而后岁岁年年,炎黄子孙在黄帝陵周围陆续种下了上千棵柏树,如今这些千年柏树已成为一道庄严清肃的风景。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他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在宫城的左前方修建祖庙也就是太庙。对于皇帝而言,太庙是与社稷江山同等重要的国家建筑,古代皇帝往往都会在宫殿旁修建祖庙和社稷庙。 在太庙中供奉的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祖宗。太庙地位如此显赫,因此,对祖庙周围的营构必定是下足功夫。除了修建几乎可与皇宫媲美的高大雄伟、红墙黄瓦的太庙建筑外,四周则筑起高大的围墙。而在太庙之内,亦精心营建,庙殿周围遍植侧柏桧柏,松柏常青寄寓着帝业常青、江山永固的愿望。 想当年,为了种活柏树,工匠们费尽了心机。太庙所在的地方历史上曾是河道,因此河沙卵石沉积,为沙质土壤。太庙建成后,工匠们连续3年在此种植柏树,均未成功。后来,有一名姓鲁的工匠想到,这可能是因为水土不适,那就应该给太庙的地换土。他们发现宫城外面东北角的土壤比较肥沃,于是便将太庙所在地的沙土与宫城东北的沃土进行了置换。这次换土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太庙里能够种活树了,二是原先没有名字的宫城东北那片地方从此有了一个名字,叫“沙滩”。这个名字沿用了600多年。它地处故宫东北,是北大红楼的所在地。 换好土后,机灵的工匠便通过大臣去禀告皇帝:太庙的树代表着祖宗的阴德和福荫,如果皇上您亲自去种,四方神圣一定都不敢阻拦,树才能得活。于是,明成祖便亲手在太庙前方种下一树。果然如鲁工匠所预料的那样,这棵新种的柏树活了! 这便是今天挺立于太庙南面的那棵“神树”。《明朝纪事本末》中记载“百工种树皆死,而天子种树独活”。史书将皇帝种树成活这件事予以“神秘化”“神圣化”。 有了皇帝做榜样,皇太子们也纷纷来凑热闹,到太庙种树。他们种下的树横不成行,竖不成列,如同插花。但是,穿越数百年的岁月,这片由孩子们嬉戏玩闹所种下的树竟也成为一道亮眼的景观,这便是位于太庙东面的“太子林”。 经过明清两代持续的经营,太庙周围柏树等植被繁茂昌盛,蓊蓊郁郁,蔚然成景,这片原本荒芜贫瘠的土地蜕变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政务院会议决定将太庙改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于当年5月1日作为首都职工文化活动场所对外开放。这座明清两代帝王的祖庙从此变成了人民大众的公园。后来虽然有个别树木因虫蛀火烧而亡,但整体上,太庙四周的柏树依旧生机勃勃绿意盎然。它们就像时间的长者,沉默不语。它们又像是历史的亲历者伫立于此,目睹600年的沧桑风雨。每棵柏树都有自己的身世和故事,每棵树都见证过太多的历史演替、人间悲欢。 家住长安街旁,或偶尔骑车坐车路过,行色匆匆的人们往往只瞥见天安门城楼边那一堵红墙和红墙上一扇并不显眼的大门,却很难想象,在那高大的红墙背后,里面竟是一个别有洞天的世界,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处清凉宜人的所在,肃静清幽,绿意盎然。这里挺立着一排排一列列高大巍然的古树。太庙里有714棵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树,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多达497棵。这在北京的各大历史人文遗迹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因为有了这片柏树的遮蔽,冬季至此彳亍,因北风受阻而倍觉温暖;夏季来此徜徉,则能感受到阵阵凉意袭来,冬暖而夏凉,别有一番生活的惬意。 从南门进入,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一大片的青绿。一棵棵高大的柏树森然矗立,如同威严的仪仗队,又如列阵待检阅的士兵。这些柏树形状各异,每一棵树就像一个张开手臂或张开双脚的巨人站立,体高都在十几米至二十几米,并不高耸入云,但却遮天蔽日。绝大多数树木树皮都有开裂,甚至脱落,露出了里面灰白色的木质。而真正能为这些树木传送营养的正是这些斑驳皲裂的树皮,有的树皮只剩下很浅很窄的一片,但却依旧能支撑着这些百年老树生意勃发、生机不断。 太庙古柏,最著名的当然应数“神柏”。这棵树位于太庙外琉璃门西南侧,枝叶繁茂,生机盎然。与此几乎对称的,在祧庙西北侧还有第二棵“明成祖手植柏”。这两棵树在空间上一南一北遥相呼应,经历了600多年的雨雪,见证了明清两代的风云变幻。它们是这个院子诸柏树中的长者,堪称是祖父辈。而其它那些树,大多只能算是它们的儿子或孙子。但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特色。譬如矗立在太庙南墙外、郜三喜烈士雕塑右侧的,是一株“北”字柏。此树一根双干,树干分成两岔,每根枝干上又分别衍生出两根虬枝,且左右对称,恰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北”字,天然造就,鬼斧神工。就像是大树挥动其粗壮的枝干,一蹴而就写下的大大的“北”。这个字既有隶书的古拙,又具行草的奔放。 从“北”字柏顺着甬道向北不足百米便是著名的九龙柏。九龙柏在1米高处分出了9根枝干,如九龙探首,故取名九龙柏,又含一龙九子之意。 自然的造化,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譬如位于太庙东北角的树上柏是这样一种造化的结果,10余米高的大柏树,在其8米高处的左侧居然生出了一棵更加青翠的“小柏树”。小柏树高也有二三米。这株树上柏的枝叶更为繁茂,颜色更深更绿,比母树生机更盛。 太庙建成已逾六百春秋。700多株柏树便是记录其历史的一部大书。古柏看似朴拙无言,却能用一圈又一圈的年轮记忆岁月,记载往事。太庙古柏,如同一部泛黄的古籍,不同的读者能从中读出不同的内容,体会到不同的感受和深刻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