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风味小吃,最有特色的当数当年城隍庙大殿前的小吃摊了。比如“一分镶”,即城隍庙著名小吃——糖粥。 早在清光绪年间,有位绍兴人,在船舫厅前设了一副粥担,粥担的一头是一桶雪白的糯米粥,另一头是一桶赭红的赤豆糊。吃客入座,便以一勺白粥加一勺赤豆糊,一红一白对镶在一只蓝边海碗里,每碗售制钱七文。当时,制钱七百文当纹银一两,七文制钱即一分银,所以老吃客们便称之为“一分镶”。久而久之,“一分镶”代替了“糖粥”而喊出了名。后来,船舫厅改建,绍兴人不知去向。而庙前戏楼底下,又陆续出现了好几副糖粥担,学的便是绍兴人的“一分镶”风味。 在“一分镶”糖粥摊西,石牌楼下有一个姓徐的孀妇,制作出售“无筋汤团”。这在20世纪10年代也是十分著名的。它的特色是制作精细。每天大清早徐老婆婆就去菜市选择上好的菜蔬,回来后拣柔嫩的绿叶,剥去筋脉,洗净剁细成菜泥,再和入猪油小块,伴以适量甜咸味制成馅,以上好的通白挂水糯米粉作皮。待顾客入座,她才当场摘面入馅捏成汤团下锅。徐老婆婆的这种猪油菜馅汤团,馅肥而不油,吃起来不黏不腻。由于她的摊位地近三牌楼,故时人都称为“三牌楼圆子”。 到了光绪年间,几个苏州平望人来到上海,为维持生计,便用善于制作油面筋的手艺,设摊供应面筋页。他们的面筋做得大,厚薄均匀,大小匀落,再以鲜肉、笋丝和菜泥制成馅,填入油面筋中,另外将整张的百叶包了肉卷成铺盖状,六只百叶铺盖用线扎成一捆,和油面筋一起放在一大锅中,加入扁尖、香菇等煮汤,鲜美无比。一经推出,便受到上海人的喜爱。 面筋百叶买起来有单、双档之分。单档即面筋百叶各一件,双档则倍之,每件仅卖四枚铜圆。在面筋百叶摊的边上,正好有个摊头专卖荤素豆腐花,于是吃豆腐花的在隔壁摊上买个单档来垫垫饥,吃面筋百叶的在旁边摊上要碗豆腐花来品品味。这两摊位自早达晚坐客常满,成为吃客光顾最多的摊位之一。不几年,这几个摊主便在豫园后面钱粮厅开起了面筋百页的铺子,大大的铜锅子,焰着红火,腾着缕缕热气,很是招徕顾客。由于面筋百叶总是拼档供应,于是上海老吃客又称它为“鸳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