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边一个小小的村庄,有一处高台上土墙半围的院落,那里就是我的老家。 33年前,我在这里送别66岁的母亲。母亲走了,那份锥心之痛让我难以平静地面对这里的一草一木。 村外的小河边,我独自一人蹲在那里抽烟。一个接一个的烟蒂一定是惊呆了河边的水荭。风吹过,我甚至读出了那一河菱草的冰凉。 我知道,我失去的不仅是母亲,还有那个炊烟氤氲、满是荠菜包子和鱼汤香味的家。 我还有家吗?这样的自问,再一次让我泪水盈目。 之后许久,大约经历了十八个春夏秋冬,我才终于真正地平静下来,在橘黄的灯光下铺开稿纸,用笔墨和我的母亲对话。 稿纸的第一行,我写下两个字“母亲”,这是我情绪的入口,自然也是文章的题目。 思绪蔓延,那一句关于家的自问再一次涌上心头。 母亲,我还有家吗? 这一次,我没有哽咽。 我想和母亲说: 娘,我现在有了一个好大好大的家! 娘,我一下子拥有了四万个兄弟姐妹—— 一 家是什么?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就像每一个家有着不同的地址单元。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况下,对家的描述也不尽相同。 1999年7月,我受组织委派到新疆塔城挂职,三年援疆期间,对“家”的内涵有了深切地体会。离家数千公里,白天忙忙碌碌倒不觉得什么,晚上一个人在宿舍里,最难熬的不是时间,而是思家的痛苦和对家人的牵挂。老人无法侍奉,孩子无法照顾,夫妻无法团聚,亲朋好友更难见面。那时的通信不像现在方便快捷。在那样的环境中,人最容易想家,最容易思念亲人。 那一次策马驻足在高高的山冈,回望夕阳下炊烟袅袅,我知道一处炊烟一处家。 这时我记起了母亲“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叮嘱。母亲,我现在明白,四方也是家,而四方的远方,正应该是一个好男儿的家。 我朝炊烟处走去,走访一个个陌生的家庭,期冀以自己踏实的工作来化解自己对故乡那个小小院落的思念。在这里我认识了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也认识了操着不同语言、有着不一样打扮的他们的父亲母亲,看到了不同的院落不同的家。 离开新疆时,回首三年的历程,我心潮澎湃,曾写下了:“莫道边陲接天涯,西出阳关也是家。风雪三载壮我志,青春无悔忆韶华。” 这一刻,家在关山万里。 2017年,我从地方调入徐矿集团工作。当时,由于徐州本部资源日益枯竭,矿井关闭,企业困难重重,负担沉重,职工收入较低,人心惶惶,一些骨干人员纷纷“跳槽”,可谓是“一盘散沙”。 这里本来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呀! 徐矿是一家有着一百四十多年煤炭开采史的老国企,最多的时候有十万多职工,加上家属,依赖于矿上生活的人群就高达三四十万,是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了。 这里的很多职工都是几代人生活在一个矿上。有位张姓老矿工和我谈心,我问起他家是哪里的?没想到他长叹一声说,别人的家哪怕再小再偏远也是有一个名字的村庄,而我们的家就是一座矿,一座采完了就消失的矿! 一个贡献光热的大家庭,本来应该是温暖如春。没想到,我在基层“走访转”调研时听到最多的反映就是职工没有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怎么办?我想,机缘巧合,我也成了一名矿工,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有责任和家人们一起找回这份走失的温暖。 人心散了,怎么聚?家是最好的情感聚集地。“企业把职工当家人善待,职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付出”——这是一个理想的企业之家。当时,我有一个朴素的认识,就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好,每个家也都希望自己的家人好。况且国有企业具有好的传统,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他们具有较深厚的家国情怀。于是,我们响亮地喊出“百年徐矿,业兴家旺”的口号,大力推进“家文化”建设。七年来,经过持续地建设,“家”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温暖的“家”一步一步打造出来。 春去秋来,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变得亲切,一道道茫然的目光变得坚定,一阵阵号子声中满是自信的力量,“咱徐矿”成了沟通心与心的钥匙。 家,在一次次温暖地积累中,正成为大家自觉的依靠。这大约就是文化的力量。 家,是聚拢人心最好的港湾。这样的港湾,温暖的除了人心,还有前行的希望。 二 这些年来,不论身在何处,我都忘不了当年母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供我上学的情形,困难的家境也给了我立志改变家境和命运的毅力与勇气。 小家的维系更多的来自于血缘,而维系企业这个大家,除了心往一处想的热情,还需要劲往一处使的目标和路径。 我努力寻找最快捷地建设这个大家的方向。 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我感到当务之急就是尽快使徐矿这个“家”富起来、强起来。只有企业的“家底”厚了,效益好了,才能为职工涨工资、提待遇、美环境。否则一切承诺都是“水中花”“镜中月”。 先要找到“火种”,找到心中升起的缕缕阳光。这阳光就是“把企业的效益实现好,把职工的利益维护好,把社会责任履行好”的承诺;这阳光就是具有徐矿特色的“以满怀对党的忠诚举旗定向,以满眼都是资源的理念经营企业,以满眼都是人才的理念选人用人育人,以满腔的家国情怀造福职工,以满满的正能量凝聚人心”的“五满”治企理念;这阳光就是“一体两翼”发展路径。“六大能源基地”陆续建起来,支撑企业发展的四梁八柱稳了;“五血”疗法用上去,企业不断强身健体,效益越来越好,职工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近两年,我们又通过产能核增、智能化矿井建设、新的煤电项目建设,使得企业的发展后劲更足。令人喜悦的是,2023年“苏能股份”在沪市主板上市,圆了徐矿人多年的梦想;徐矿在中国500强企业的排名也晋升了二十多位,并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荣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此时,我的心和四万徐矿家人一样,从寒冬走进了温暖的春天。 当我们上下同欲,把“五满”落实于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五满”就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满满的收获。 要燃起熊熊炉火,引燃职工心中的希望和梦想。现在,我们又提出今后五年“一核两极,千亿徐矿;世界一流,业兴家旺”的新目标。可以说,百年徐矿这个“大家庭”已经涅槃重生、今非昔比。“兴家业、厚家底”的工作持续推进,广大干部职工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自豪感、荣誉感、获得感越来越强烈。 在徐矿工作七年,大家都知道我几乎每一次发言的末句都是“百年徐矿,业兴家旺”,这是我由衷的期待,也是我走进这个大家后就自觉放在肩头的一份使命担当,现在我欣喜的是这也成了四万徐矿家人的共识。 三 小时候,我爱我家,那里有疼我爱我的爹娘,还有咬一口满嘴生津的荠菜包子、喝一碗暖到心头的草鱼白汤——家有温暖,才让人心生眷念。 一天,我到一个二级企业检查工作,当时正赶上饭点,我发现职工们不是在食堂里吃饭,而是三五成群地蹲在室外的草地上吃饭,他们的面前只摆着一筐馒头和一盆菜。就问单位负责人,单位没有食堂吗?职工们连个吃饭的场所、桌椅也没有吗?他说,我们是个亏损单位,也是个小单位,能保住职工工资就不错了,哪里有钱办食堂?那一刻,我的心在颤抖!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说:离心最近的是胃,只有胃舒服了,心才能舒服!再穷的家也要有灶台呀!咱们先把工人吃饭的事解决了,再谈发展的事。之后,到基层检查调研工作,我第一个要看的就是职工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收入怎么样、困难职工有哪些。不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不解决单位主要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家文化”就难以建立起来。 在徐矿有两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一句是“让全体徐矿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第二句是“绝不让一名职工下岗”,这是我和班子成员的庄重承诺,也是一根高悬的鞭子策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企业效益增长后,先从“惠民生”开始抓起,让四万“家人”都能从中受益。积极推动“三三民生”体系建设。关注好弱势群体、困难家庭、特困户“三大群体”,七年来累计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困难党员等2.8万人次,发放慰问金四千多万元,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改善好底线、基本、质量“三大民生”,兴办好涨工资、提待遇、美环境“三件大事”,切实打造人人向往的高品质生活。徐矿在岗职工收入实现了翻番,再没让一名职工下岗。 由于我小时候家境困难,母亲为了给我交学费四处借钱,大冬天起早贪黑去湖里割芦苇,让父亲编苇席到集市上卖钱,这些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因此,我最关心的还是困难职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集团公司每年开展一次“金秋助学”活动,这已成为徐矿的一个品牌活动。后来,我提议把助学的范围从原来的新入学大学生扩展到了从研究生、本科生到小学生、幼儿园学前儿童,让孩子们不但能上得起学,还要顺利完成学业。七年来,累计助学四千五百多人次,发放助学金达千万元。我想,再也不能让像我小时候有些困难家庭四处求助借不到钱的悲剧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演。 近几年,我最感到欣慰的还是强力推进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结出了硕果,产业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三大地位”得以大幅提升。创新提出高含金量的产改“十条”,实现了十个方面的“突破”,之后又大力实施产改“双十”行动和产改“十大再提升计划”,不断地“突破”改革,使得产业工人“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受尊重”。徐矿的产改做法连续三次被《工人日报》头版报道,被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评为“产改示范单位”,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列为“十大行业百家企业产改试点单位”。在徐矿发电公司调研时,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赵强格外高兴。他告诉我,企业为产业工人出台了产改“十条”好政策,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盼头,没有理由不好好干。现在去基层单位调研,我听到职工说的最多的是:收入比过去翻番了,我也能在城里买得起房子和小汽车了!还有职工说:现在,周围的人听说我是徐矿的,都很羡慕,我也感到很有面子! 解决职工的急难愁盼问题,一直是我念念不忘的大事。我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转”活动,访出“问题清单”,列好“履职清单”,办好“实事清单”,切实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七年来,我们集团层面每年为职工办十件民生实事,在职代会上向职工承诺并兑现。二级单位也根据自身实际,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全集团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到六十多亿元。 张双楼矿为满足职工的停车需求,两次扩建停车场,建成了光伏发电车棚,化解了职工停车难题。新疆阿克苏热电公司投入专项资金修缮宿舍楼,彻底解决职工多年全城找房租住、一年搬好几次家的难题,大家找到了“家”的感觉。新安煤业公司投入约六百万元,开展职工健康体检、食堂扩容改造、建设职工文体活动中心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办实事的过程中,我遇到过一件棘手的事:徐矿存续了四十多年的55户(约占全省78.6%)集体企业要求全部平稳清理退出,1708名集体职工如何妥善安置?如果全部推到社会上,将会带来稳定、就业、家庭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我们决定,将1708名集体职工身份全部转换成集团公司全民所有制职工,“亲戚”瞬间变成了“家人”,不仅实现了集体职工“零”失岗,而且实现了信访事件“零”发生。 回首走过的路,每到一处,看到我们的家人们兜里有票子,脚下有位子,脸上有面子,我的心里便洋溢着无限的满足之情。 四 我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在远离徐州本部的大山里创业的徐矿职工,在建设职工宿舍楼时,没有选择正南正北的方向,而是把经纬方向指向千里之外的徐矿总部。听了这个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家,在徐矿人的心中是多么重要。 还有两个徐矿人的故事也令人难忘。远离矿井本部、独自在天山上两年零两个月没有下过山、坚守在岗位的许玉明,孤独寂寞中,他养的一只狗都学会了狼叫,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守奉献精神!还有一个是不远万里从四川老家背着母亲去新疆上班的王玉久,休息时无微不至地侍奉自己病重的老母亲,回到岗位上就勤奋努力地工作,做到了“忠孝双全”。他们忠诚企业、忠于职守,一份坚守,一份真诚,让坚守成为了信仰,让平凡变得伟大。 我常常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够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谈心时发现,他们的心中都有很深的家的情怀。这里的家,既有自己的“小家”,也有企业这个“大家”。 记得诗人海涅有一句名言:我宁愿用一小杯真善美来组织一个美满的家庭,也不愿用几大船家具组织一个索然无味的家庭。 建设、维系好一个大家庭不容易,建设一个让职工都感到美满的大家庭更不易,而家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粘合剂”。七年来,我大力推进“家文化”建设,主要是想以“家文化”凝聚人心,激励一代代徐矿人艰苦奋斗、创业创新,共建、共维、共享幸福家园,让徐矿大家庭更温暖、更团结、更兴旺。 我们先后举办“同心共筑徐矿梦”“同心奋进新时代”“徐矿美·家国情”等文艺演出,在活动中营造浓厚的“家”的氛围。积极打造红色之家、奋斗之家、忠诚之家、共享之家,把“家”文化体现在工作决策中、贯穿于制度管理中、落实到职工行为中,让职工时时处处感受到家的温馨、体验到工作的快乐、享受到生活的幸福。在企业建设中经营好徐矿这个“大家”,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照顾好每个“小家”,在发展“大家”和凝聚“小家”基础上报效国家,实现了三个“家”的有机统一。 我还大力支持选树徐矿大家庭中涌现出的劳模、工匠、好人等先进典型,特别是“好人”文化成为徐矿的靓丽名片,成为“家”文化的重要内涵。在“家”文化的凝聚下,四万徐矿家人围绕建设业兴家旺的徐矿大家庭努力奋斗,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多作贡献,以徐矿梦助推中国梦,创造了新的辉煌。 我很喜欢徐矿职工自己写的一首歌《我的徐矿我的家》。徐矿,真的是好大的一个家。人有四万兄弟姐妹,院设天山渭水江淮万里。这样的家,怎能不让人心生温暖、怎能不让人心生豪迈! 我的那篇散文《母亲》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首肯,我知道,不是因为文笔多么优美,是因为对母亲的爱、对家的那份情怀让更多的人产生了共情共识。 母亲,听您老的话,我把四方当家,为着这家,我乐此不疲。这是因您的教诲,也是为那四万个母亲四万个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