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我豫北的老家,这个节日被称为“年下”。 一进入农历的腊月,肉眼可见的村里的小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喜庆,因为这不仅代表他们即将进入“撒欢”的假期,还代表着他们能穿很多新衣服,更比平时多好多的零花钱和新玩具。父辈和祖辈们也都能见到自己心心念念一年的在外打拼的家人们了。往往也从这时候开始,长辈们就要时不时“着嘴”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了,主要内容包含几个方面:一是说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说,说的话都要取吉利儿;二是干活要小心小心再小心,不能打碎东西;三是新年新气象,该收拾利落的东西要随手收拾,别邋里邋遢乱扔乱放。说归说,可孩子们有没有记在心里,就不得而知了。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烙糖火烧,贴灶爷像。贴灶爷像是有讲究的,不仅要贴在灶台边,而且往年贴的灶爷像还不能撕,要新的摞旧的,越厚越好。越厚则预示着这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老灶爷像的两边写着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以前,祭灶是有好多说法的,社会地位和阶级不一样,祭灶时说的话许的愿也不一样。譬如:王公贵族等上层社会在祈愿时会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欲求灶爷回宫的时候多向玉皇大帝说说这些贵族们的功绩,并保佑家里边事事吉祥、人人如意;而社会地位中等或者偏上的家庭在祈愿时会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希望灶爷能够在新的一年保佑家里平平安安,一家老小没灾没难;而相比之下,一般的平民百姓的祝愿则没有太多的内涵,一句“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就相当于送灶爷回宫的时候说的话了,既表达了他们没有太大的求福欲望,又阐明了他们希望在新的一年日子过得去就行;而最穷的人家由于家里确实穷得厉害,什么都没有怎么办?但即使什么都没有,在小年这个日子里也不能什么都不表示。索性他们的祈愿就成了这样,在灶爷像前放一碗凉水,摆上两棵葱,说道:“一碗冷水两颗葱,打发你老上天宫,你老对他老(指玉皇大帝)说,就说俺家老是(非常)穷。”每每到这个时候,我都禁不住想,一年到头大家都要准备过年了,老灶爷还得忙着上天替大家汇报工作,千百家有千百个愿望,不仅都得记住,还得汇报清楚,还真的是不容易。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这几日,是大多数家庭买年货、蒸馒头、杀猪、炸肉丸等筹备食材的时候。每年这几天的村子里最为繁忙,家家户户都要精心筹备,迎接新年。单是蒸馒头,就得全家老少齐上阵,老人负责操持统筹,安排分工;女人们负责和面,做包子、豆包、馒头、上供糕、人口馍等;男人们就负责烧火、揭馍。连出不上啥力的小孩们,也被安排有重要的工作——放炮,每锅馍蒸好的时候,都要在院子里放几响炮,告诉老天爷,俺家的馍蒸好了,来吃吧。而刚才提到的人口馍,在豫北地区也被叫做“大馍”,是按家里人口数蒸的,一人一个。馍上边不仅会放一颗红枣,而且还会有一个馍里藏着个钢镚儿。家人如有谁吃到带钢镚儿的馍,就预示着他在新的一年会好运不断,好事连连。蒸馒头这几天,笼屉也不得闲,谁家有笼屉,邻居就会提前几天来预约借用。虽然是借用,但每次也不空用,用完后必然会给主家留几个馒头,以示酬谢。这几天,往往是上家还没用完,借笼屉的下家就来等了,甚至为了节约时间让自己家早点用上,还会帮助上家和面蒸馍。看似是家家户户都希望能早点用上笼屉,但深层的意义则能够反映出豫北地区农民邻里之间的朴素情感和遇事街坊的相互照应之情。笼屉基本上一直能用到腊月二十八九,才会真正还到主家。蒸完馒头或是还没轮上蒸馒头的农家也不会闲着,他们会在这几天内把家里的里里外外都打扫捯饬一遍,房梁上的蜘蛛网、箱子上的灰尘、院子里的杂物等,都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是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张罗,所有的门框、门芯儿都要贴上。贴对联所用的浆糊,也得是自家现熬的。用一个旧锅,烧上开水和上面糊,煮沸期间,还要不停地搅拌,防止煳底,大约煮上半个小时,就好了。然后要端到院子里放凉,其呈黏稠状后,就能用来贴对联了。至于对联本身,内容也是多样的,门口正对着的墙上要贴上“出门见喜”,影壁墙后要把“福”字倒着贴,三轮车车厢后要贴“日行千里”,猪圈、鸡窝、牛棚、羊舍要贴“六畜兴旺”,院子里的墙上还要贴“满院春光”。总之从贴对联开始,一直到过完正月十五,村子里都会呈现出喜气洋洋的年趣。 年三十下午陆续听到的鞭炮声,就标志着饺子宴要开始了。豫北地区现在都要吃饺子。可煮好的饺子盛出来以后也有讲究,人不能先吃,得让各路神仙先吃。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要先放到各路神仙牌位前祭奉。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细心观察会发现,饺子冒的热气差不多刚好有三尺,是不是神明就在那个位置吃上的饺子?祭奉时要烧香磕头和点鞭放炮,皆为表达对神明的敬仰之情。烧香磕头的时候还要在牌位前愿语(说一些祈福的话),当然,这是由家里最年长的老人操持的。事毕,全家人就可以围着桌子吃香喷喷的饺子了。当天入睡前,奶奶都会挨个对全家老少说:“明天清早都不允许叫人起床,听见院里的炮响,都要抓紧时间穿衣起床,不能耽误。”同时还会趁机再教育两句,说:“明天说话也要说吉利话,想想再说。喊‘起来了没?’得大声回答‘起来了!’这就预示着今年一年咱家的生活会大有起色,日子会更好。”大人们则会把初一一天需要吃穿用的东西都准备好,因为初一一天是不让动刀子、剪刀和针线的,更不让扫地倒垃圾。这两天的垃圾被老人们誉为“家财”,不能外倒。收拾妥帖后,当家的还会在大门口横放一根棍子,名曰“挡财棍”,防止家财外流。 大年初一当天起床洗漱完毕后,就进入了一天最神圣的时刻,家里要在堂屋大桌上摆放列祖列宗的灵位,灵位前边要摆放十几样贡品,同时要点燃两边的蜡烛,烛火闪闪熠熠,像我的内心一样澎湃。贡品摆放好后就要烧香了,老人们也会在口中愿语,希望列祖列宗保佑自己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其后要按辈分跪拜。在各项祭祀敬奉结束之后,就可以吃饭了。新年第一顿饭是米饭,还是以前延续下来的老传统,据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穷,平日里吃不上米,只在大年初一吃上一顿,所以这顿饭显得格外珍贵。与米相配的菜是熬菜,也就是杂烩菜,里边有白菜、木耳、粉皮、肉丸、肉片等。盛半碗白米饭,再添半碗熬菜,别提多好吃了。 吃完早饭,就要出门拜年。这时的村里,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大家族和小家族,领头的是家族里辈分最高的,逢人便要带队道喜。以前,还流行进家拜年,但现在家家户户都只在路上遇到了相互作揖拜年,虽然形式变了,但也其乐融融。 到大年初二就该串亲了,要去的是姥姥家。豫北地区的串亲大军阵势庞大无比,大街上、马路上随处可见父母骑车带着孩子,孩子手里拎着礼品的。村里一早就能看见穿着新衣的新面孔,无疑这都是村里人的外孙外孙女们,仿佛一夜之间原本熟稔的街坊邻里都变了模样儿。到了外婆家,首先要向姥姥姥爷道“新年好”,然后再给姨妈姨父送祝福,当然,这是有压岁钱拿的,祝福不白送。团圆饭后的固定环节是要拍一张全家福以作留念。而后就是自由活动了,女婿们一般都聚着打麻将、打扑克,闺女们就跟姥姥姥爷聊聊家常唠唠里短,孩子们则跑出去玩去了。直到傍晚,才会各自回家。 大年初三、初四走的一般都是老亲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儿的要去曾祖父家里走亲戚。现在村村都通公路了,所以往来也方便,再加上老一辈的家里也没什么重要的亲戚了,一般都是到那看看,简单聊聊就回来了,很少有留宿的。 农村的走亲戚一般到初五就结束了,但真正的结束标志还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那两天,各个乡镇都会组织村民去参加县里举办的农村优秀节目 展演,节目形式多种多样,有扭秧歌、踩高跷、耍老虎等,到了晚上还有各式各样的花灯表演,争奇斗艳。那两天的活动,既表达了人们对新年到来的喜悦,也为即将过去的新年增添了最后一份喜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