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年画,迎新春。那些年岁,每逢新春之际,家中总会张贴新的年画,以求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年画,这种植根于人间烟火的艺术,朴实而又有温度,不仅装点了人们节日的喜庆,而且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期冀。 从门神画到年画 年画的源起,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彼时的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便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要说年画,先得说门神,因为年画是由门神画演进而来。据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政书《通典》所载,商代“天子五祀”和周代“天子七祀”,都会祭祀门神和灶神。所谓“五祀”,风水学中指祭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中溜(土地神和宅神)。而“七祀”,则是指周代设立的七种祭祀,即司令、中溜、国门、国行、泰厉、户﹑灶。这应该都与年画的诞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为年画艺术的主要题材就是门神、灶神及纸马神像等。由此推断,年画的起源至少不迟于商周。 到了汉代,门神已经具象化,有了“神荼”“郁垒”两个神名。“门神”二字,始见于《礼记·丧服大记》中。郑玄注曰:“君释菜,礼门神也。”《礼记·月令》又载:“孟秋之月其祀门。”其注称:“秋,阴气出,祀之于门外阴也。”汉代王充《论衡》所引《山海经》、蔡邕《独断》及应劭《风俗通义》都记有门神为神荼、郁垒之说。关于神荼、郁垒,《山海经》里这样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也因此在汉代,人们除了对神荼、郁垒两位门神行祭祀之礼外,还将其与虎同画在大门上。关于虎,《风俗通义·祀典》如此描述:“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到了南北朝时,又出现了画鸡于门作为门神的风俗。梁朝《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贴画鸡……于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司刀鬼名,可息疫疠。”“聻”,“鬼死为聻”。唐朝的门神画除了画虎之外,也画当世英雄,唐初大将秦琼与尉迟恭便是。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期间,梦里常闻鬼哭狼嚎,以致夜不成寐,于是他的两名大将秦叔宝、尉迟恭毛遂自荐,全身披挂地站在宫门两侧,自此平安无事。继而,李世民体恤其辛苦,命画工画下两人形象,悬于宫门,称为门神。民间见之,纷纷效仿,遂成年画之一种。 后来,大臣魏征也成了门神。《西游记》中便说:“后门不安,该着魏征护卫。”魏征的门神画像中往往有“镇宅”“福神”的字样,故称“福神魏征”。在唐代的各类门神中,还出现了钟馗,因其能舞剑驱杀一切不祥之物,故广受欢迎,历久不衰,至今乃尔。这或许也跟唐明皇的推广有关。据文献载,吴道子画《钟馗图》后,唐明皇批曰:“灵祇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遂将其复制品随历书赏赐勋臣。 到了宋代,年画发展已有今日之形貌,即是在纸上画成,并张贴于门板之上,而非直接画于门板之上,或悬于门板左右。那时的年画有版印和手绘两种,题材有门神、灶王、钟馗、桃符等。而且,在崇文抑武的宋代,门神中的文官形象也不鲜见。 元代和明代的年画,已不再局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人物,而融入了民众世俗生活的内容。明代年画的最大特点,是以寄寓福祥吉庆为主。比如明代的年画便出现了猪的形象,这在此前以门神为主题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然而由于在古代农业社会,家猪是重要的牲畜,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幸福,故而兼容时代性与实用性的年画,便将猪的形象写进了年画。不过,年画上的猪一定要是肥猪,以寄托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清朝时,年画的风行更进一步。据《清嘉录》载:“观内无市鬻之舍,支布幕为庐,晨集暮散。”“新年城内玄妙观尤为游人所争集。卖画张者,聚市于三清殿,乡人争买芒神春牛图。” 绵竹年画闻名天下 清漏迢遥,红烛葳蕤。沿着古道一路走来,年画于人,若胜境相思,承载了盼望中的美好内容。 这里,重点来说说闻名天下的绵竹年画。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后填色而成,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与蜀锦、蜀绣合称“四川三宝”。 关于绵竹年画产生的年代,目前虽尚无定论,但大部分人推断其起源于宋代。自唐以来,成都便是中国雕版印刷的中心,因雕版印刷技术先进,于宋朝还诞生了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绵竹处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北部相连接位置,受到影响,相传在宋代,便有了木版年画生产。 绵竹纸业发达也为原因之一。据《绵竹县志》载:“竹纸之利仰给者,数万家犹不足,则印为书籍,制为桃符,画为五彩神荼、郁垒,点缀年景。”绵竹年画因之而得名。 绵竹木版年画虽传说起源于宋,但由于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久遭兵燹,山河疮痍,川人被大规模屠杀,年画艺人遂而灭绝,也未留下年画源起证据。反倒能确定的是,后因四川人烟稀少,湖广填四川运动开始,从远方迁来的百姓认为过年应贴门神驱鬼辟邪,同时英国颜料膏子进入中国,从而使绵竹年画有了第二次生命。 清朝的绵竹年画兴起,与一位姓祝的女子有关。此女子未笄之时,善于工笔,闲时喜欢涂画两笔,出嫁给一位姓殷的男子成为殷祝氏之后,亦如是。之后,丈夫得闻蜀地人稀地广沃野千里,便带着祝氏和儿子们越迢遥之途来到四川生活,继而又迁至今绵竹市孝德镇大乘村定居。为填补家用,祝氏女闲时带领儿孙画画,并创立了“七星斋”作坊,绘制桃符、门神、灶神、土地神售卖。后因所求者众,祝氏又请匠人雕刻成版,批量印制,且由儿子们填色完成,并上市销售。尽管如此,仍供不应求,殷家富起来后,祝氏见邻里生活不易,便广收门徒,传授技艺。邻家有子李藩,幼时曾到殷家学画,学成回家开办了“伏羲画坊”。此子除了爱绘画,还爱读习诗文,后于乾隆年间登丙子科解元,在华阳、彭县任训导。多年后,李藩因父亲病重辞官,回乡后重操旧业。他整合本地绘画、雕刻、戏剧等民间艺人资源,以满足民俗需求为宗旨,以继承传统技法为基础,以鲜艳色彩为主调,同时改良绘制工具,在制作流程、起稿、刻板、施彩、配色等方面博采众长,形成了“道家心、佛门手、梨园装”“内容吉祥、构图饱满、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的风格。因在作画风格、用纸、颜料等方面做了大量改革,李藩伏羲画坊的规模和技艺、风格很快超越殷家,并形成了以殷家为主的门画派和以李家为主的中堂派。 李藩为绵竹年画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以能在李家大院吟诗作画、谈论风雅为荣。李藩逝后,嘉庆皇帝特地表彰了他对父亲的孝敬以及对年画的贡献,下旨赐予他一对石桅杆。之后,李藩的孙子李德扬(字芳谷),中进士并任翰林院编修,公干之余,不仅继续拓展绵竹年画的内涵及外延,创作的中堂画《赵公镇宅》《寿天百禄》《得禄荣升》《百寿图》《关公图》等传承至今,还竭力宣传绵竹年画,使绵竹年画步入鼎盛。 由是,伏羲画坊成了绵竹最大的年画坊,因其将绵竹木版年画带至最为兴盛的时光里,绵竹年画行会组织便定名为“伏羲会”,每年办会两次,年画从业者自发对年画产品进行评议。 彼时,绵竹有分布于西南、板桥、孝德、清道、遵道、拱星等乡镇的年画作坊三百多家,年画师近千人,从业者近万人,域内的年画制作分工专业,自成一体:城区偏重拓片、杂条、斗方、案子,并兼及门画;清道乡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乡偏重美人淑女、童男童女、红莲锦鲤、梅兰竹菊…… 这些作坊年产门画、斗方、屏堂、杂条、拓片等年画1200多万幅。产品不仅行销四川省内,还远销云南、贵州、陕西、青藏、两湖地区,甚至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各国。“商贩远自陕甘滇黔,裹银来市易画,仲冬则接踵城南……” 从此,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并称为中国木版年画四大家。 土中大艺术 绵竹年画的灵气源于川人纯朴和合逸然乐观的性格,其端庄又来自恪守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故历沧桑而不变。题材除传统的门神画以外,绵竹年画还有戏曲故事、瑞兽、神仙、英雄、山水、花鸟等,涉及辟邪迎祥、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等内容。 年画虽简略,却含意深刻,凝聚着特质殊异的匠心与恬然超逸的智慧,传达着故事深处的气韵与情感:悠然自得的鱼和亭亭玉立的莲花寓意“鱼跃龙门”“年年有余”;蝙蝠、鹿和喜鹊寓意“福禄寿喜”;谷物和农具寓意“五谷丰登”;傲雪凌霜的梅花寓意无所畏惧;国色天香的牡丹寓意富贵华丽;孤标傲世的菊花寓意淡泊高洁;受天之祜的麒麟寓意吉祥如意;龙飞凤舞则寓意万事呈祥…… 绵竹年画的颜色也有讲究,以红色象征喜庆、繁荣和幸福;黄色代表高贵和神圣;绿色代表生机勃勃。 绵竹木版年画从体裁上又分红货和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之分。大毛是指在整张粉笺纸上作画,多绘秦琼、尉迟恭等武将,称武门神,将其贴于大门之上,意在御凶求安,护卫家宅;二毛即张贴于二门之上的文门神,画幅稍小于前者,多系求福、求喜、求富贵;三毛贴于寝室门或灶屋门,画幅小于二毛,多为仕女、娃娃题材,如观花美人、八宝童子等。其实大毛、二毛、三毛的准确发音应该是大门儿、二门儿、三门儿。斗方多是讽喻性独幅小品,如《老鼠嫁女》《三猴烫猪》等。画条是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横幅画卷,如《迎春图》《百子图》等。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张贴之用。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如《麻姑献寿》等)、条屏(如《三国演义》等)居多。木版拓片都是名人字画,这是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年画品种所没有的。 绵竹年画具有鲜明特色: 手工彩绘,艺术性强。绵竹年画的红货以手工彩绘完成,而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则通常采用套版色印完成。绵竹年画因制作者熟练程度和艺术理解的不同,画出的艺术效果不同。即使同一个画师由于彩绘的时间不同、彩绘时的情绪有别、用心程度存异,彩绘的效果也不同。因而其艺术性更强,每一张都不重样。 思想中庸,构图对称。《国语·楚语》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从古至今,国人一直追求对称美,从建筑到服饰,从形式到思想,无一不然。对称是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绵竹年画传承了中华民族这一经典美学。 主题鲜明,图像简洁。绵竹年画构图简洁,一般不设背景,喜欢留白,以突出主题。主题鲜明的简洁不易,因之必须做到设计的提炼、创意的叠加、思维的凝练。简洁的基础通常是艺术的升华和深思熟虑,这对设计师的设计素养与经验要求更高。 以线为基,古拙流畅。中国绘画艺术是线条的艺术,绵竹年画亦继承了这一艺术传统。线条是绵竹年画表意的重要语言,描摹对象,赋予生命,并传递情感与精神。绵竹年画通常通过线条的别致和力,使艺术内涵动静和合,韵律感和节奏感恰到好处。 形象夸张,艳丽明快。高尔基曾经说过:“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夸张是从惯常中求新奇,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进行夸大,以赋予人们情趣。如同哈哈镜,通过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的夸张渲染,能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这表现在绵竹木版年画方面,其夸张的特点便是人物形象纵向压扁,横向扩宽,健康壮硕,英俊勇武。同时还要求:“大门门神要形象威,睡房门童子、仕女要长得乖。” 绵竹木版年画最显著的特点是实用性和趣味性并重,其中独幅画和斗方更体现出对情节性、趣味性的追求。 绵竹年画至清代最为繁荣,也留存下来不少经典作品,比如《老鼠嫁女》就是那一时期绵竹年画的代表。《老鼠嫁女》的故事很有意思:老鼠夫妇的女儿长大,想找个好女婿,以摆脱暗无天日的地洞生活。它们寻思灿烂的太阳很好,因为任何黑暗都怕光芒。太阳很尴尬,说自己没那么厉害,乌云就能遮住光芒。老鼠夫妇想,那把女儿嫁给乌云吧!乌云很无奈,说自己虽能遮挡光芒,却最怕风。那将女儿嫁给风吧!没想到风却说,自己确实能吹散乌云,可一堵墙就能挡了道。老鼠夫妇便想把女儿嫁给墙,谁知墙却说自己最怕老鼠,因为老鼠一打洞墙就会倒。原来老鼠才是最厉害的!可是老鼠很怕猫呀,那将女儿嫁给猫吧!给猫一说,猫满口答应。然而在老鼠嫁女那天,猫却一口吃掉了新娘。绵竹年画《老鼠嫁女》,寓意把灾祸、是非、鼠虫逐出家门之意。同时也告诫人们,有女者不要费尽心思去攀附权贵,以免得不偿失。 现存绵竹年画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清代绵竹年画画师黄瑞鹄创作的长卷年画《迎春图》。黄瑞鹄生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卒于1938年,他自幼习画,是传统的绵竹年画传人之一。《迎春图》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构成,分为迎春、报春、游春、打春四部分,生动地再现了绵竹清代迎春巡游的盛况。画卷中四百多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这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的作品,堪称年画中的《清明上河图》。 新中国成立后,朴素的绵竹年画艺人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一边传承和挖掘绵竹木版年画的技艺,他们诚恳的付出使绵竹年画再度穿越重重山,叠叠水,芬芳千里,还被著名作家冯骥才称为“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 画春 绵竹年画成就了不少农民画家,如何青山、姚春云、张先富、陈兴才、李方福等,其中陈兴才堪称代表。 陈兴才既普通又不普通。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说他不普通,是因为他又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绵竹木版年画大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传承人。 陈兴才1919年出生在清道镇(今属孝德镇)的一个年画世家,15岁那年,父亲把他送到木版年画第八代传人,也是他叔伯陈世金(时称“陈门神”)那里学画门神、刻印版,跟师三年,学得真传。学成归来后,陈兴才不仅凭此赚钱娶了老婆,有儿女后又将这门技艺传给儿女。每到冬腊月,他们往往白天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则全家人围着画案画门神、做年货,家人每人填一种颜色,流水式作业,最后由他来统筹。腊月十六过后,陈兴才的两个儿子便挑着这些年画赶绵竹、绵阳、德阳、孝泉的集市销售,往往能挣上千元钱。那个时候的上千元钱可不是小数目,因而羡慕得左邻右舍前来拜师学艺。 如今,陈兴才的年画作品行销全国各地,甚至东南亚、欧美等地,其中《双扬鞭》还入选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在绵竹,被授予国家级年画传承人的除了陈兴才,还有李芳福。李芳福12岁学年画创作,其代表彩绘作品有《全家福禄》《得禄荣升》《蟾宫折桂》《聚宝藏珠》和八条屏《二十四孝》等。其中《立锤武将》入选我国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 陈兴才于2012年去世,享年93岁;李芳福于2023年2月去世,享年91岁。斯人虽逝,他们的年画制作技艺却得到了传承。在绵竹,在德阳,无论风云如何聚散,时空怎样变幻,这方天地却年画长青,人们也都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延展着年画的年轮,并努力地让其焕发出新的生命。 今天,绵竹不仅有年画社、有年画博物馆、有年画节,还有年画村、年俗村;有侯世武、金平定、刘竹梅、尹天润、胡光葵、陈刚等年画名家传承技艺;有三彩画坊、四汇斋等年画作坊…… 走进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孝德镇年画村,如同走进了语笑喧阗、明媚芬芳的春天。在这里,随处可见年画的影子,而且特色各异。这儿的年画不仅挂在墙上,摆在摊位上,或正在绘制过程中、印刷过程中,还画在雪白的外墙上,出现在农副产品的包装上,出现在窗帘上、屏风上,出现在人们的衣服上…… 色彩艳丽、线条流畅的门神、童男童女、欢庆的图画……再次看到这些年画,一度泛黄的岁月,重又鲜活起来。我又回到了童年的记忆之中,回到了纯真的岁月,想起那些陪伴我成长的亲人和朋友……年画,这种植根于人间烟火的艺术,朴实而又有温度,不仅装点了人们节日的喜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期冀,而且使寒冷的冬天呈现出了春天的暖色。这种暖色,甚至陪伴人们的出生、成长、变老。年画内容所传递的精神、气质、力量,不仅能关照我们的现实生活,也让我们学会珍惜家庭、感恩生活。 年画画的何止是年俗?实际上画的是情结,画的是等待,是心愿,是美好…… 年画画的更是春啊!是季节的春,是希望的春,是心情的春,也是时代的春! (作者:陈新,系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