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代《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所谓“旺火”,寓意颇深,借指新的一年,家家户户神来气旺,事业兴腾。坊间,慢慢形成了一大民俗:过大年,垒旺火。 每逢农历新年,晋北城乡的孩子们,暗藏着三件最开心的事,那就是垒旺火、放烟花,还有欢天喜地穿新衣。 大同一带,人文气息浓郁。除夕尚未到来,四面八方的旺火,便跃跃欲试地燃烧起来。这种情态,酷似山西特产的陈醋与白酒,花开叶落,醋与酒,坛中沉香,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除夕临门,家人齐聚,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透着喜庆。 迎候新春,活儿攒了一大堆。上午,挂对联、贴福字、备糖盒;下午,搬炭火、垒旺火、备烟花。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享受着浓浓的年味儿。 一说垒旺火,从搬炭环节,孩子们就兴奋不已,一个个摩拳擦掌,争着将大大小小的黑炭块搬到院中央。不经意间,大伙儿都累成了“花脸猫”。炭块足够了,即刻开始垒旺火。 垒旺火,肯定有讲究。老人常说,谁家垒得高、烧得旺,来年福气必定又高又盛。 先把旺火的底层,用大而平的炭块垒得牢固些。然后,在下层留个点火的口儿,逐层往上,一圈一圈添加。这时候,孩子们早按捺不住了,开始选取自己满意的炭块,小心翼翼地往上垒。每垒一块,就开心地在原地转圈儿,直垒到够不着的地方,再由大人收口儿。 最后的旺火,如同一座小塔般屹立着,一直等到午夜的点火仪式。 自家的旺火垒好了,孩子们就一窝蜂跑去村口的戏台,观赏村里垒旺火。平常村里的旺火,当然是最高、最大、最具人气的旺火。小时候,村里旺火能垒两米多高,点火后,更像黑夜里的一头雄狮,威风凛凛。 村民先把方方正正的炭块用刀劈开,劈成片状。然后,用砖头按照东、西、北的方向摆好,留着南面的口,点火的时候用。紧接着,就是用炭在砖头上一层一层地垒起来。垒的时候,必须保持旺火底座的稳固。随着旺火越来越高,旺火口越来越小,直到顶部,用一小块炭,压着红纸来盖顶子。这样一来,旺火就彻底完成了。 午夜,各家各户点燃了旺火,热热闹闹地放烟花、点鞭炮。在孩子们兴奋的嬉闹声中,新春,已经带着五光十色的福运,款款而来。 熊熊燃烧的旺火,越烧越显精气神,不知不觉间,直抵人心。正应了那句老话:“旺火前面烤一烤,一年晦气除一除。”人们围着旺火转圈,祈盼新的一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一旺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