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自在、闲适自得的悠闲,是每个人神往的生活境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悠闲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是一种奢侈品。 悠闲是身体与精神劳碌后的休憩、是生命本体进入自然的状态,犹如山涧的清溪舒缓地流淌、像天空的白云悠然地徜徉,有着荡涤一切世俗尘埃之后的自在和快乐。作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这又是一种必需品。 正如紧张忙碌、追求事业成功是生命中激昂奔放的韵律一样,品味悠闲、获得身心愉悦,则是生命中浪漫灵动的韵律。 悠闲是张弛有度。孔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悠闲绝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那种无所事事的“闲”,要么身无一技之长,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不得不闲;要么依靠“啃老”,过着无忧无虑而又淡而无味的生活;要么甘于“躺平”,让自己心满意足地在百无聊赖中度日。悠闲的妙处,这些人无法领会,而只有一直忙碌着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唐代诗人李涉曾写下尽人皆知的千古名句:“偷得浮生半日闲”。人们向往的悠闲,应该是从忙得不可开交的情况下“偷”来的。悠闲之难得,才使之弥足珍贵。忙里偷闲、有张有弛,才能品尝到悠闲的真味。 悠闲是获得更好的自己。适时悠闲,让生命在短暂的放松和调整之后得到更大的活力,以挑战更多的惊喜与不可能,这是人生价值的塑造,也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法国数学家潘嘉赉在解答数学难题过程中,有时意兴不佳、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就放下手中工作,去乡村散步、看花草树木,放空自己。好多灵感正是在这种悠闲状态下产生的。袁隆平在科研中遇到困顿迷茫之时,常常拿起小提琴拉上几曲,或者坐在田埂河边,看绿草茵茵、听溪流潺潺,放松身心以减轻压力、恢复精神、活跃思维。忙而不乱、闲而不怠、张弛有度,这是一种大境界。 林清玄曾在文章中介绍过他的悠闲,是读书、写作间隙的泡茶:洗茶、冲泡、品茗,整个泡茶过程就像一次心灵洗礼,放下世俗纷扰、接受灵魂拷问。当今社会,人们的闲暇时间高度碎片化,而这些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又更多地被手机、网络所填充。不少低头一族的青年人沉湎于玩游戏、刷抖音和浏览各种泡沫信息,很难让内心宁静下来,与自己共情对话。悠闲不是谋划和创造出来的,需要内心的恬静、从容和旷达,放松紧绷的神经,让理性成为一把钥匙,打开自己谛听自己省察自己,才能有心灵自在安详的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说,悠闲也是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路径。 潜心致志、精进自己,做有兴趣、有梦想的事,就会领略悠闲的诗意境界。正如萧伯纳所说:“真正的悠闲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一个人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了兴趣和爱好,一旦进入到全神贯注、物我两忘境地,体验到的便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悠然自得。“勤靡余劳,心常有闲”。这种娴熟痴迷地孜孜不倦,“能闲世人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自由自在的悠闲惬意,正是在不断追求兴趣和梦想中实现的。 悠闲是怡情养性。不被沉重的物欲所累,不被世俗的名利所缚,放松身体、放空心灵,就会在闲暇中发现美好、感受清欢。清人张潮深得悠闲三昧:“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艺荷可以邀蝶、栽竹可以听雨、植树可以待风、折枝可以入画、煮茶可以清心,看云卷云舒、落霞孤鹜、鸟欢蝉鸣、花开花谢,“却是闲中有忙处,看书才了又看山”,无一不是生命洒脱的安顿和自由的舒展。 读书是一种高品质的悠闲。梭罗说过:“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在朝霞的清晨、在静谧的午后、在落日的黄昏,泡上一杯茶、捧起一卷书,可以让你随心所欲,用别人的体验,来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以让你与古圣先贤共咀英华、与当代名家共话未来,“坐地神游八万里,纵横上下五千年”,在悠静闲适中品享人生的无限快慰。 (作者系江苏省政协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